第二十八章 两极分化的结束(2 / 10)
可能爆发氢弹战争的时代里冒点燃国际战火的危 3ǔωω.cōm险。同样,由于这一原因,西方列强没能援助匈牙利的革命者,苏联人没能对波兰的民族主义共产党人采取军事行动。
大国受束缚的最明显的例子可在1962年的古巴危机中见到,这次危机的突然发生是因为美国通过空中侦察发现苏联正在古巴建造导弹基地,而且美国大部分地区不久就会在其射程之内。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总统在一次引人注目的广播讲话中宣布,美国将采取断然措施来消除对美国的这一威胁,但是不会使赫鲁晓夫过于难堪,惹得他作出危 3ǔωω.cōm险的反应。肯尼迪宣布实行"封锁",禁止舰船将进攻性武器运往古巴,并要求苏联撤走战略性导弹。但是,他没有要求取消卡斯特罗政权,也没有要求拆除古巴的防预性导弹。当开往古巴的苏联船只改变航线时,当美国确信苏联油船未带进攻性武器而允许它继续前进时,很明显,这两个国家都不想打仗。最后,10月28日,赫鲁晓夫宣布,他已下令将苏联导弹撤出古巴,并在联合国观察下拆除苏联设在古巴的所有基地,作为美国结束封锁并保证不入侵古巴的回报。
古巴危机再次表明,两个核大国都不敢采取以战争作为推进国策的工具的传统做法。虽然对抗和平地结束了,但这是很侥幸的事——非常侥幸,因此,它捉使双方为缓和世界紧张局势而重新作出努力。1963年8月5日,美国、英国和苏联签署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这一条约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欢迎,它们也都签署了这一条约,只有当时正在向美苏首要地位挑战的两个大国——法国和中国拒绝签署。
1967年2月,拉丁美洲14个国家签署了禁止制造、使用或拥有核武器的条约。同一年,98个国家签署了禁止向环绕地球的轨道发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禁止在月球或其他天体上安置这类武器、禁止任何国家将这些天体占为己有的条约。1968年初夏,包括美国和苏联在内的许多国家签署了防止核扩散条约,该条约规定,签约的核国家不得向非核国家提供核武器,禁止签约的非核国家制造核武器。这一条约于1970年3月5日开始生效,到这时已有47个国家签署。这些条约都有助于极大地缓和冷战所造成的国际紧张局势。
三、西欧的独立自主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期间,西欧国家已无需美国提供经济援助,因而在政治问题的处理方面获得了更大的机动性。显著增长的生产率、全面的繁荣和共同市场的建立使经济独立成为可能,使西欧具有能与美国相比的经济实力。
在欧洲历史的长河中,共同市场的根源可追溯到很久以前。从中古时代起,哲学家和政治家就提出了统一西欧的种种方案。但实际上人们什么也没做,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创伤使人们对基于完全主权国家的国际秩序产生怀疑时。20世纪20年代后期,法国和德国的外交部长考虑了建立欧洲合众国的计划。但是,大萧条的来临、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的侵略结束了欧洲一体化的任何可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其对人力物力资源的空前破坏再次使人们充分注意到有必要找到某种方法来摆脱国际混乱局面。1950年5月9日,问题有了突破性进展,当时,法国外交部长罗伯特·舒曼提出以煤钢联营作为发展欧洲一体化的小规模试验厂。这一建议旨在将为法国、德国、比利时和卢森堡这四个国家所分割的莱茵河流域的煤铁资源合并起来,做到使战争象舒曼所说的那样"不仅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是不可能的",从而减轻法国对工业复兴的西德的担忧。
舒曼的建议立即得到了热烈的响应。1951年4月18日,《欧洲煤钢联营条约》被签订,根据这一条约而成立的组织就称为"欧洲煤钢联营"(ECSC),它于1952年正式成立。最早成员国有6个: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这些成员国给了欧洲煤钢联营以决定价格、确定进出口税和分配原料的全部权力。它们还成立了一个管理机构——高级委员会,其总部设在卢森堡市。重大的政策性决议由经成员国议会选举产生的欧洲煤钢联营联合大会作出;各成员国之间的争端则由联营机构自己的法院解决。欧洲煤钢联营在短期内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它不仅去掉了联营成员国中煤、钢产品的所有关税,而且消除了各种限制,如定额、进出口许可证、差别性运价或价格级差等。到1954年年中时,运过联营成员国边界的煤和钢比欧洲煤钢联营出现以前大约多40%。
但这仅仅是西欧一体化的开端。下一步的行动是,1957年3月25日,6个成员国又签订了两项条约,建立了欧洲原子能联营(Euratom)和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即共同市场。欧洲原子能联营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将来同核大国之间的能源差距而做好必要的准备。它包括共同进行原子能研究、自由交换原子能情报和建立一个共同市场进行原子能装备及物资的贸易等。欧洲原子能联营与美国的原子能委员会相似,所不同的仅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