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4 / 5)
之间,自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洒脱,不由暗暗赞了一声,高声回道:“在下石越。不敢请问足下尊姓大名?”
那人听到石越之名,不由吃了一惊,诧道:“可是新任陕西安抚使石大人 ?”
石越微微一笑,回道:“正是石某。”
“草民史十三,不料今日得见石学士。”史十三早已跃身下马,大礼参拜。
石越却并不上前相扶,只是远远抱拳还了一礼,道:“足下亦非常人,不必多礼。”
史十三起身凝视石越,笑道:“久仰学士的大名,刚才一词,牌调新鲜,想是学士所作新曲。那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实有佛子之大慈悲心。”
石越叹道:“自古以来,治乱循环,朝代更替。大凡一代之亡与一朝之兴,帝王将相或有得意者,有失意者,惟百姓只有一个‘苦’字。所以说,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以万骨枯而换一将成,用千万百姓的生命与鲜血来换取一姓之权力或是某种志向,表面上说起来,人人都是冠冕堂皇,要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究其实,本质上又能有什么区别?天下凡可置百姓生命安宁于不顾者,又岂能指望他得势之后真能为百姓着想?”
史十三双目炯炯,赞道:“学士高见,非贤者不能及此。”
石越苦笑摇头,指着不远处的潼关城池,道:“这一座城池,不知见证过多少中国人的鲜血。”
“在下虽山野鄙民,亦曾读过学士《三代之治》诸书,以学士之材智,想来有办法让天下不再流血。”
“我亦不过一平常人。若能以一己之力,让大宋脱此治乱循环之怪圈,使中国少流血,多太平,于愿已足。”石越说到这里,不由触动怀抱,慨然长叹。其实说起来,要实现他的理由,百姓同样会要有巨大的牺牲,只不过石越与旁人的不同,是他对于这牺牲,绝不会认为是理所当然而心安理得。
史十三顾视石越良久,忽然叹道:“久闻石学士之名,不料竟有此慈悲之心。三秦传闻,学士知杭州,兵锋及海外;学士抚陕西,烽烟起西北。自元昊以来,陕西父老,苦于西事久矣……”
潘照临此时已到石越身边,听到史十三的话,不由冷笑道:“欲罢西事,当先灭西夏。若李氏不亡,陕西百姓欲求安宁而不可得。”
史十三的目光扫过潘照临,却停留在石越脸上,问道:“此亦学士之意?”
石越却不愿意和一个萍水相逢之人谈及此军国大事,只淡淡回道:“军国大事,非一地方守臣所能决断。自有朝廷决之。”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史十三喃喃说道,忽然纵声笑道:“西夏闻学士来陕,坐立不安,竟密遣刺客数十购学士首级,我本以为此辈杯弓蛇影,草木皆兵。不料竟是冤枉了他们!”
他此言一出,石越倒还罢了,潘照临却是脸色一变,厉声问道:“阁下何由得知?”侍剑早已摘弓搭箭,瞄准史十三。众护卫亦纷纷取弓在手,围了上来。石越见史十三脸色从容如常,毫无惧意,忙举手止住众护卫,道:“他并无恶意。”
史十三笑道:“学士不可过于轻信生人。学士的首级,值三千两黄金,来刺杀学士的人不绝于道。在下本来也是个刺客,不过见到学士之后,却改变了主意。望学士能善自珍重。”
石越没想到史十三自承是西夏的刺客,一怔之下,竟生了好奇之心,问道:“足下是宋人还是夏人 ?”
“自然是宋人。”史十三笑道:“那来刺杀学士的刺客,只怕十之八九,都是宋人,都只是为了三千两黄金罢了。不过学士亦大可放心,只要严加防范,擒杀几个刺客,枭首于辕门之外,那别的刺客,自然也就退了。黄金自然招人喜爱,但是性命却更加要紧,我等既不忠于大宋,更不会忠于西夏。”
潘照临悠悠道:“端的是好计谋。那在下倒有个不情之请。”
史十三笑道:“既是不情之请,就不用说了。你无非是想借我的首级一用,来震骇刺客。但我却非常爱惜自己的性命,这是断然不肯的。”
侍剑冷笑道:“这只怕由不得阁下。”
“不得放肆。”石越喝道,一面向史十三抱拳道:“大好男儿,不能为国家效力,实是可惜了。但是阁下报警之高义,在下亦不至于恩当仇报。请!”
史十三脚尖一点,跃上马背,稳稳坐了,笑道:“多谢学士,后会有期。”说罢双腿一夹,一阵黄尘往洛阳方向去了。
“此人亦是豪杰也。”石越望着史十三远去的背影,叹道。
“公子不当放了他。”潘照临不以为然地说道,“我看他身手非凡,若能取他首级,后面的刺客必然知难而退。”
“我岂能为不义之人 ?”石越不悦的说道,“先入关吧。今晚便在潼关歇息。”
自从邂逅史十三之后,石越一行便加强了戒备,并且路上也不再耽搁,从潼关到长安,不过三百里路程,全是平整的官道,数日便至。
出洛阳至长安,石越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一路所见大山,十之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