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大变化(2 / 3)
习工作。
而邓萧,研三之后还要读博士,距离挣钱还很遥远。
他心里有些着急,这么下去买房子就成了问题。可放弃学业,又心有不甘。他喜欢做医学研究,感觉这个领域实在是太宽广了。
家里也很支持他。
尤其是爷爷,最喜欢看到他读书了。
还时不时地鼓励他。
在元元面前,还直夸他,说:“元元,小萧以后可是个大博士啊,是我们家最有文化的人。”
黎元元很快就察觉到了邓萧的焦虑。
没想到她的一句玩笑话,给邓萧带来了这么大的压力?
她悄悄握着邓萧的手,解释了一通。
说以他的学历,将来无论进哪一家单位,都会分到房子,所以千万不要有这方面的压力。再说,挣钱这事不是还有她嘛?
她写通俗小说,能赚到不少钱。
每年写个两、三部,光那个版税,就够他俩花的了。
邓萧听了,无可奈何地笑了笑。
现在社会上,有一句顺口溜,说什么“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脑体倒挂,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元元说,“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知识的价值是无限的,知识分子更是无可替代的,无论什么时候都改变不了。”
这种说法,也得到了谢海宁的认同。
在某些方面,他的观点与元元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学校里,经常和他一起坐坐,虽然各自研究的领域不同,可医学本就是想通的,共同的话题也格外得多。
更何况,谢海宁还是一个特别博学的人,看问题总是一针见血,对他也很有启发。
这时候,谢海宁已经读大五了。
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里实习,忙个不停。
可他的写作,却没有停顿下来。
他有一个计划,打算拿版税给家里留下点什么,至少要买套房子,解决一下当前的实际困难。也只有这样,才能心无愧疚地回到后世。
无论是京城,还是沪上,生活依然继续着。
就像黎元元所预料的那样,沪上知青的落户问题早晚会得到解决。
这年年底,沪上面向广大“支边知青”又出台了一条新政策。
从明年开始,以前参加“支边”的双知青家庭,只要家里有房子挂靠的,就能去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
这么一来,从“返城潮”开始,卡了近十年的落户问题,终于有了眉目。像田根宝和王慧珍这样的,就能在市区落户口了。
政策一下来,宋阿娣联系了他们那一群知青,又聚在了田家小屋。
他们一边吃着,一边痛痛快快地喝着酒。
等到明年,就能正儿八经地成为沪上市民了,也彻底结束了吃议价粮的历史。以后,就能顺顺利利地拿下“个体户营业执照”了。
元旦过后,揣了近十年“口袋户口”的支边知青,开始陆陆续续地办理落户手续。
他们拿着边疆团场开具的户粮迁移证明,还有当年从沪上迁出户口的底联,涌进了各辖区的派出所。
现在的他们,已经不再需要政府来安排工作了。
在城市底层生活了近十年,自我谋生能力早就锻炼出来了。他们甚至可以骄傲地说:“自己摆摊挣的钱,比在单位里上班要多多了!”
而那些去了聚丰农场的知青,也在想办法跑调动。
有魄力的,干脆请了长期事假,回到城里自谋生路。
还有的,直接办理了病退。
一度热闹非凡的聚丰农场,也开始冷清下来。
这个时候,依然留守在边疆的,只剩下一些单知青家庭。
后来,针对这种情况,沪上又出台了单知青家庭回沪政策。
生活在边疆的沪上知青退休后,可以回沪上投靠亲友或子女,只要有房子挂靠,先申报三年临时户口,就可以在沪上永久定居。
这个政策一出,让还留在边疆的知青彻底安下心来。
他们大多是一些干部、教师和技术员。
有的知青一直生活在那里,直到退休后,才回到沪上投靠子女。有的知青,提前办了病退,回到沪上定居。
像乔莎莎的爸爸和妈妈,在九十年代末就双双办了病退,返回沪上。
而苏梅华却一直等到了退休。
对她来说,孩子们在沪上落了户,一块心病去了。
在边疆,她和老陈一起过得还蛮自在的。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黎元元也在关注着这场变化。
这一年,是很关键的一年。
发生了很多事情,而她和伟民哥哥也将面临着大学毕业。
放寒假回家时,田爸爸和王妈妈已经办好了落户手续。
他俩的户口一个落在了外公外婆家,一个落在了爷爷奶奶那边。为了打消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