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返城潮(2 / 3)
语,一番热闹之后,欢送会就结束了。
黎元元和康君华坐在一起,还是有些伤感。
在她的记忆里,这只是个开始。
如果她没记错的话,这个冬天知青们会趁着农闲时节,闹腾着回城。这次动静很大,甚至还惊动了上面,也就此掀起了支边青年回沪的浪潮。
九月一过,转眼到了国庆节。
连队里,有一对小青年趁着节日举办了婚礼。
与以往不同的是,不再搞那种革命化的简朴婚礼了。以前,买几公斤糖果和瓜子吃吃,贺喜的聚在一起,热闹一下就好,而现在却流行起了请客吃饭。
举办婚礼的家庭,会请来大师傅,借了单位伙房做一顿好吃的。吃饭的地点,就在连队的大礼堂里,里面摆上几张桌子,就像职工会餐一样,十分热闹。参加婚礼的职工们,也会送上一对枕巾或茶瓶之类的日用品。
田根宝因为做饭的手艺好,在连队里早就出了名。
这一回,又被人家请了去。
这下子,他不但给新人们拍照,还连带着做菜,一连两天忙得脚不沾地。婚礼结束后,那对小夫妻为了表示感谢,给他装了两盒香烟和两瓶啤酒,还把剩下的猪肉送来了一块。
田根宝客气几句,就收下了。
家里没人抽烟,可以用来招待客人。那两瓶啤酒,虽然是舒城本地产的,可有啤酒喝就很不错了。
王慧珍一边收拾东西,一边乐呵呵地说道:“看看,我们也有肉吃了,都跟着老田沾光了!”
黎元元也美滋滋的。
看来田爸爸即便不学照相,凭着做菜的手艺也能在沪上谋生。
这真是艺不压身啊!
秋季抢收结束后,就进入了农闲时节。
最近几天,知青们又聚在一起念叨着回城的事情,说是其他团场又开始串联了,还准备给兵团写信,要求解决问题。
这事拖了那么久,总得有个说法吧?
到了十一月初,天越来越冷了。
可知青返城的事情,还是没有结果,大家都在耐着性子等待着。
连队里的知青们,到处打探着消息。
不久,就听说有几个团场的知青开着拖拉机,挂着后车斗,拉着满满当当的人,跑到师部请愿去了。
这一闹不当紧,其他团场也跟风行动起来。
一时间,请假的、溜号的,找出各种理由来,都一群一群地跟着去了。说是人多力量大,这样才能取得进展。
机耕连队里,相比起来不像农业连队那么辛苦。
参加串联的,只有少数几名知青。
他们兴致勃勃地参与进去,在舒城呆了几天就冻得受不了了。
于是,又偷着跑了回来。
回到连队后,几个人聚在杨淑芬家里,围着火炉子,神情激动地讲述着这几天的经历。
说着说着,还唱了起来。
这是一首思念家乡的歌曲,是沪上知青写的歌词、谱的曲子。歌词大意是“离开了黄浦江到边疆……家乡的生活多美好……”之类的。
这首歌,在知青中间,传唱度非常高。
很多女知青一唱起来,就哭得稀里哗啦的。
田根宝也跑去听了听。
回来后,兴奋得不行,嚷嚷着下一次也要去舒城助威。王慧珍一听,拿眼一瞪,老田这是昏了头了?
这么闹腾有什么用?
沪上那边不接收,边疆这边就肯放人了?
即便真的把人放回去了,这么多人住在哪里?工作安排得下吗?
事情哪有想得这么简单?
田根宝一听,也蔫了。
他想,还是随大流吧?
如果下次知青们都去了,他也跟着去。
如果大家都不动,他就老老实实地上班好了。
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乎意料。
不知是谁想出来的点子,让几个团场轮班上阵。
这么一来,连队里的知青们也都跟着去了。陈连长和徐指导员劝都劝不住,只好叮嘱他们去几天就赶紧回来,否则就要扣工资了。
田根宝也想请假,结果被王慧珍拉住了。
“老田,这大冬天的,你们蹲在屋子外面就不怕冷吗?”
“冷啊,咋会不冷呢?不过,只有这样才能施加压力啊!”田根宝讪讪道。“唉……”王慧珍不知说什么才好。
现在,知青们就像疯了一样,一个二个都往外跑。听说舒城那边已经聚集了好几千人了,这么闹下去恐怕也不是个事。
果然,随后传来的消息就越来越厉害了。
最多的时候,舒城聚集了上万名知青。每天都在那里唱歌、喊口号、写请愿书,最后闹到了绝食的地步。
当然也不是真绝食,都饿死了还怎么回沪上啊?
参加绝食的,白天不吃饭,到了晚上偷着吃饼干。
按照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