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2 / 6)
连队里的职工们一见面,都是半开玩笑地问道:“昨晚睡得好吗?你家听到动静了吗?”
“哎呦,昨晚上,我们一家子都睡在地铺上,沉沉的,就像猪一样,一晚上啥也听没见……”有的职工打着哈哈,笑道。
最搞笑的是小龙港的爸爸。
他跟人家说:“哦呦,昨天夜里听到响动了,吓得我和我爱人,带着孩子披着被子就往外跑,鞋都没顾得上穿。我们三个顶着被子,黑咕隆咚的在外面站了好一会儿,见邻居家一点动静都没有,这是怎么回事啊?原来是我家的耗子,碰到酒瓶子了……”
那个江排长家就更离谱了。
一家八口,全部搬到打谷场上去了。
他们家,单独垒了一个小窝,还带了一些吃的东西。
结果呢,打谷场上耗子多啊,稻草堆里也有不少,闻着味道就来了。一晚上,就把他家带的东西,全都拉跑了。
就连床单和被褥也咬了几个大洞,气得那个“老封建”在打谷场上直跳脚。
一说起来,都快把人笑死了。
田根宝和王慧珍听到这个笑话,直撇嘴。
越是自私自利的人,就越怕死。
他们已经知道了江排长打击报复的原因,想想真令人不齿。
连队里忙着搞防震,营部也不例外。
邓医生见运动消停了不少,就和爱人商量了一下,打算趁着天黑去一趟连队。
这天晚上,他骑车来到了田根宝家,把存放在这里的东西悄悄地运回去。见伟民、元元他们几个都睡在床底下,觉得这个办法不错。
于是,回到家里后,也有样学样,在床底下搭了三个地铺。那两车干稻草,还是田根宝和王慧珍第二天中午拉着架子车,送过来的,说是铺在地上防潮。
就这样,一家五口也睡在了地铺上。
虽然知道,这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心理安慰。
可那种安全的感觉,的确令人舒坦不少,就连睡眠质量也大大地提高了。
作者有话要说: 咔咔,安全度过了~~
---------
(1)打草帘
这几天, 托儿所里也搞起了防震演练。
上课时,都开着门和窗户,以便逃跑。
苏阿姨和杨阿姨, 还带着小朋友们搞了几次模拟练习。
杨阿姨站在门外喊:“地震了!”
苏阿姨就吹着哨子, 带着小朋友们迅速离开屋子,跑到托儿所外面的漫地里,呆上一会儿。
小朋友们对这种跑来跑去的游戏, 乐此不疲。
一个二个嘻嘻哈哈的, 对地震的危害性还没什么具体认识。直到第二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 全国上下才真切地感受到了地震的危害性和残酷性。
黎元元听伟民哥哥说,学校里上课时, 也开着门和窗户,凉飕飕的。他们老师说:“如果地震了, 坐在窗户边上的同学,就直接踩着凳子从窗户上跳出去, 往校园中心跑……”
还有老师提议说,干脆搬着桌子凳子,在外面上课好了。
结果, 校长和教导主任都没同意, 因为外面实在是太冷了, 北风呼呼地吹着,把同学们都冻感冒了怎么办?
一阵大惊小怪之后,日子还要继续下去。
黎元元像往常那边, 和伟波哥哥一起上托儿所。她已经完全适应了连队里的生活,对周围的一切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天一凉,托儿所里就流行起了 “打沙包”、“踢盒盒”,还有“跳橡皮筋”。
王妈妈专门给她缝制了一个小沙包,用几块红布、灰布、蓝碎花布头拼接在一起,有六个面,看着方方正正的,里面装了一把黄豆,打起来“哗哗”作响,非常可爱。
黄豆比小石子轻,即便打到了脑袋上,也不疼。托儿所里的小朋友们,都喜欢元元的沙包,也爱和她一起玩。
跳橡皮筋,花样就更多了。
连队里,无论是上学的小姑娘还是托儿所里的小娃娃,都喜欢玩。
现在,女孩子们跳的皮筋分好几种。
有直接用一根圆轱辘松紧带,两头接在一起做的,有用一块黑皮子绕着圈剪成的。最高级的是用五颜六色的牛皮筋,一根一根穿在一起,做成的橡皮筋。
这种高级橡皮筋,得用几十根、甚至上百根牛皮筋,小娃娃们可没这么阔气,托儿所里玩的,只有那种黑皮筋。
由于黑皮子不好找,那些报废的拖拉机内胎也只有厂区里才有。小孩子里面,能带着一副黑皮筋出去游逛的,少之又少。
那个江慧勤,老早地就搞了一副黑皮筋,在托儿所里“横行”了好一阵子。想跳皮筋的,就得巴结着她,也因此吸引了几个玩伴。
黎元元对这个小姑娘,一向离得远远的。
也很少在托儿所里跳皮筋。
前几天,田爸爸用废旧的自行车内胎,给元元也剪了一副黑皮筋。这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