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复兴 (2)(10 / 11)
平洋已不再是难以逾越的天堑,反而成为了中国与美洲各国之间保持双边交往的桥梁。
而国防军敢于挑战当代世界老牌强权的勇气和决心更是激发起了海内外全体华人、华侨们的爱国情结,大批华人、华侨踊跃捐款、捐物支援国防军和祖国的建设,而且多年来坚持不懈,出力甚多。这些在美国的华人、华侨又是其中的中坚力量。
驻马萨瓦基地的国防军官兵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来表达他们对这些华侨们的敬意,涂装着灰黄底色加深褐色斑点沙漠伪装漆的国防军履带式装甲战车、轮式汽车、火炮等与身着同样的灰黄底色加深褐色斑点沙漠伪装衣的国防军官兵整整齐齐的排列在基地中面积巨大的训练场上,透射出逼人的气势;海军舰艇挂着满旗、甲板上的海军官兵身着白色的军装整齐列队,劈波斩浪的通过基地海岸;陆军和海军航空兵的飞机也是排着整齐的三角队形,在朝阳的映衬下银光闪闪的以极低的高度通过基地上空,隆隆的发动机声震得基地周围的空气簌簌发抖…
华侨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祖国的军队实在太强大了!
是的,在康凡的亲自调遣下,马萨瓦基地目前的国防军驻军官兵已经超过5万人,而且都是从各军兵种中挑选出的精锐,装备着国防军目前最精良的武器装备,可以说是当代中国军人最威武风貌和最先进军事装备的集中展示。驻军总指挥是康凡的老搭档——周定坤将军,加上李晋卿李局长,康凡的左膀右臂都来齐了。
马萨瓦基地很大,不说海军基地,光是陆上基地的占地面积就超过20平方公里。因此,基地里为人们提供的活动空间还是很大的。尤其是陆航和海航部队的机场,更是驾车狂奔的好地方,并且由于国防军来到这里后对周边生态进行了有效保护和大规模改良,基地各处角落野生动植物日益繁盛,加上靠海,游览起来还是很有情调的。
因此,康凡从空降兵部队弄来一辆“天兵”战车,几乎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教朱迪开车。开始是在机场长长的跑道或是宽阔的停机坪上,后来随着朱迪驾驶技术的提高,俩人就在基地四处乱窜了。最后,李局长、周将军、多诺万也加入了这个行列。连续多日,偌大的基地里时不时的都会传来朱迪驾车时兴奋的尖叫声和众人快乐的笑声。
耳闻目睹这一切的基地官兵们感觉当初大战将临的气氛好像在迅速淡化,人人都有准备松一口气的想法。
第一百一十七章 我得在非洲做些事
中国与多国联盟之间的紧张局势虽然一直在持续着,但无论是多国联盟还是中国都没有向对方宣战。毕竟这是一个很难下定决心的“重大国策”,一旦正式宣战,将意味着当代全球最强大的两股势力发生最直接的、你死我活的碰撞,对双方都是一次严酷的考验。
因此,双方都在竭尽所能地进行着准备,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都在疯狂努力,以为本方在未来爆发的大战中攥足砝码,使胜利的天平尽可能地向本方倾斜。
表面上看起来,中国对多国联盟的敌对行动一直忍让着,对在印度洋公海海域上横冲直撞的多国联盟的军、民用船舶没有采取任何限制行动,仍是死守缅甸外海至西华群岛一线这一明确了的海疆线。而多国联盟也并没有轻视中国,其在印度洋上航行的军、民用船舶也没有越过中国的海疆线,很规矩。整个1922年,多国联盟再没有对中国采取进一步的敌对行动。
这样一来,中国与多国联盟就形成了事实上的“冷战”——双方都是充满敌意地与对方对抗,但却并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冲突。
当代的中国已经停止了对外扩张的步伐,转而将重点放在了稳固亚洲的宗藩体系建设、在非洲争取更多的友好国家、逐步向美洲或是欧洲等地施加良好影响方面,大力营造一个对中国有益的国际发展环境,以更好的应对来自欧洲强权的恶意打压,集中全力搞好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个“冷战”,正好也给了中国一个实现上述战略构想的好机会,也就是说,中国自十九世纪中叶起被迫与欧洲各国进行“接触”以来,还从未获得过象目前这样“安宁”的周边海洋环境。
尽管如此,非洲的埃国周边地域几乎都是欧洲人的殖民地,在非洲大陆上,联军可以随时从任何方向进入埃国国境来夺取马萨瓦基地。战斗力低下的埃国军队在面对这些欧洲入侵者的联合进攻时肯定不堪一击,根本帮不上国防军。那么,如此一来,其实就成了国防军在保卫埃国了。
这倒没什么,关键是看埃国政府的态度。如果埃国政府屈服于多国联盟的淫威而投降的话,国防军就将失去埃国政府甚至是民众的正面支持,仗就不好打了。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隐患,如果埃国如此,其他东部非洲地区的几个意志不坚定的部落首领也会跟着如此,中国在非洲地区的存在局势就将迅速变得危险!如果埃国政府坚决抵抗入侵的话,国防军就是师出有名,就将以一个正义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战争性质就不同了。
所以,马萨瓦基地的国防军就不能死守马萨瓦,而应该去主动迎敌,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