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力挽天倾(十三)(4 / 6)
薛朗到杭州之日追述润州的攻克,如此,润州之下当在前此的光启三年十二月。于是,润州也被破,浙西北三州只剩苏州一地了。
作为进攻苏州的准备,文德元年正月,“又命筑嘉兴县城。”于是,同年“秋九月,王命从弟銶率兵讨徐约于苏州,”开始了钱鏐集团第一次对苏州的战役。经过数月的征讨,第二年(龙纪元年,西元889年)“三月,我师破徐约于苏州,约奔入海,中箭而死。王命海昌都将沈粲权知苏州事。”于是,浙西北三州尽入钱鏐政权,并且在道义上,钱鏐是以继承周宝浙西观察使的名义,收复了浙西诸州。因此,以后淮南杨行密以及孙儒对三州的侵犯,都是钱鏐政权所不能容忍的,也就决定了浙西以后的数年之乱。
附带需要说明的还有湖州,《新唐书》卷188《杨行密传》云:“昭宗诏行密检校司徒、宣歙池观察使。时韩守威以功拜池州刺史,行密表徙湖州,以兵护送。而李师悦在湖州,与杭州刺史钱镠战不解。苏、湖、常、润乱甚。”此时,恰逢杨行密进取宣州赵鍠之时,也想趁乱进取湖州,且湖州与宣州为邻州,如果杨行密得手宣州趁势从西进攻,李师悦必将陷入两面作战境地,取之必易。不过,考虑到此年(文德元年,西元888年)李师悦由湖州刺史升为忠国军节度使,很有可能是师悦为了不陷于两面作战,以争取杨行密的援助来帮其抵御钱鏐,而依附于行密,并通过行密取得了节镇的名号。
故,第一阶段结束,此时太湖沿岸的势力分布大致为:钱鏐控制苏、常、润三州,杨行密控制宣、湖二州,而孙儒正在扬州虎视眈眈。
第二阶段,杨行密与孙儒对浙西北三州的反复争夺。
首先说明一下在杨、孙的争夺战之前,钱鏐对三州主政者的任命情况。润州,“文德元年(西元888年)春正月……丙寅,我师克润州,……王命阮结为制置使”,又“龙纪元年(西元889年)……五月,甲辰,润州制置使阮结卒,钱镠以静江都将成及代之。”常州,“光启三年(西元887年)……十二月,命杜棱为常州制置使”。苏州,“龙纪元年……冬十月,……以给事中杜孺休为苏州刺史,钱镠不悦,以知州事沈粲为制置指挥使”。
对于浙北三州的争夺,在孙儒一方,由于孙儒的既想取之,又要照顾到江北扬州的不被朱全忠袭击,从而使其在江北之间反复来回,也造成了三州,特别是常、润二州在孙、杨之间数次易主。因此,必须再分阶段叙述这一史实。
首先,是杨行密的进取常、润二州。《新唐书.杨行密传》云:
“行密虽得宣州,而蔡俦为孙儒所破,以庐州降。儒进攻行密,行密复入扬州,北结时溥扞儒。全忠遣庞师古将兵十万,自颍度淮助行密,败于高邮。行密惧,退还宣州,遣安仁义袭成及,取润州,自将三万屯丹杨。仁义又取常州,杀钱镠将杜棱。”
如此,则杨行密在渡江后,本部屯润、常之间的丹杨,让安仁义先后进取润、常二州。故《吴越备史》云:“龙纪元年(西元889年)……十一月,……是月,宣州杨行密遣将李友陷我毗陵,执杜棱而去。初,李友攻毗陵,凿穿地道而入,兵甲俱以土中夜入于棱之寝室,因执棱于卧榻而去。”《资治通鉴》又云:“龙纪元年……十一月……田頵攻常州,为地道入城。中宵,旌旗甲兵出于制置使杜棱之寝室,遂虏之,以兵三万戍常州。”
其次,则是孙儒渡江从杨行密手中拿下常、润二州。《资治通鉴》云:“龙纪元年……十二月……戊寅,孙儒自广陵引兵度江,壬午,逐田頵,取常州,以刘建锋守之。儒还广陵,建锋又逐成及,取润州。”又《新唐书》卷10《昭宗本纪》云:“龙纪元年……十二月,孙儒陷常、润二州。”
至于此时润州的归属问题,《吴越备史》云:“龙纪元年……十二月,淮南孙儒遣其下刘建封帅众陷我润州,成及奔归。”大致是杨行密将安仁义于十一月下润州之后,转攻常州,从而使钱鏐降将成及代受润州,孙儒将刘建封便复于十二月从成及之手下润州。
再次,杨行密复于孙儒手中得常、润二州。《资治通鉴》云:“大顺元年(西元890年)……二月……杨行密遣其将马敬言将兵五千,乘虚袭据润州。李友将兵二万屯青城,将攻常州。安仁义、刘威、田頵败刘建锋于武进,敬言、仁义、威屯润州。”其云“乘虚”,则是孙儒此时与朱全忠将庞师古战于江北。又,杨行密让马敬言、安仁义、刘威三人守润州,则是因为控制了润州便可以控制江北扬州与江南常州的交通,而去年末由于对此问题的忽视而使得润州得而复失也是原因之一。
最后,孙儒对常、润二州的再控制以及对苏州进取。不过,这一阶段有些复杂,姑且先列各书自大顺元年二月杨行密占领常、润二州之后的史料于下:
《新唐书.昭宗本纪》:“大顺元年……七月,杨行密陷润州。……八月,钱升杀苏州刺史杜孺休。杨行密陷苏州。淮南节度使孙儒陷润州。……九月,……杨行密陷润、常二州。闰月,孙儒陷常州。……十一月……孙儒陷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