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勇于面对一切,开始新的生活(6 / 10)
。一有了希望,他心也不慌了,力气也出来了,就拼命挣扎坚持,终于游到了那棵老树前。当他拼命拽住那伸向河中的树枝时,谁知那树枝早已枯死了,经他使劲一拽,"咋呼"一声断了……。这时,来救他的人也赶到了,他终于被救上了岸。事后他说,要是早知道那是一节枯枝,他根本坚持不到那儿。
原来,死神也是害怕希望的,哪怕这希望只是一节枯枝。
习惯点拨:心若在,梦就在。保持住希望,就有成真的一刻。
81敝弥死地而后生
困难也有两重『性』,它可以征服人,把你打倒;也可能被人征服,使你大显身手,甚至一举成名。
1856年,信心十足的布雷特兄弟开始了新的探险--铺设一条连接撒了岛和北非的深海海底电缆。他们满以为海水深度对这项工作无关紧要,但无情的现实却证明这一想法过于简单。由于缺乏完备的制动装置,沉重的电缆在铺设过程中被扯成两段,在大海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在经历了两次损失惨重的失败后,布雷特兄弟被迫放弃了这一尝试。这项任务随后于1857年秋天交给了一家名为全新公司的竞争者。
全新公司深知此事完成不易,于是找到了与公司早有业务往来的韦纳·西门子,请他参加这次探险,并提供铺设电缆所需的电力测试设备。这自然是西门子所求之不得的事情,因为他可以在深海电缆铺设中一显身手了。在电缆铺设船上,西门子认真研究了各种设备的情况,决定在制动装置上安装一个自己临时制造的测力计,以控制电缆下降速度,防止其再度扯断。这个简陋的仪器十分有效,长长的电缆顺利地在水深最高为1万英尺的海底前行,终于胜利地到达了彼岸。横越地中海的电报电缆,铺设成功了。1858年,第一条横越大西洋、连接欧美大陆的电报电缆,在铺设过程中,也应用了西门子发明的测力计。除此之外,西门子还对水下和地下电缆存在的静电感应现象及解决办法提出了系统见解。
1859年,全新公司开始在红海铺设从苏伊士通往亚丁的海底电缆,西门子再度登船随行。电缆船沿着黄沙莽莽的红海海岸,自北而南缓缓行进,经过2000多公里的艰苦航程,终于把电缆铺到了亚丁。然而,当西门子打开接收机。想要同苏伊士取得联系时,却接收不到任何信号。显然,电缆出现了故障。但没人知道问题发生在什么地方。
就在这时,西门子拿出了一台自己研制的测试仪器,把它装在线路上,然后说:"由于我对电缆和海水的电阻一清二楚,可以确定电缆在哪里出了『毛』病。"经过一夜的测试和计算,第二天他对工程主任肯定地说:"故障发生在离亚丁3海里的地方,"在场的全新公司的工程师们发出一阵哄笑,显然他们对此根本不相信。但事实是,果然在离亚丁3海里的地方发现了损坏的地方,修复之后,线路立刻畅通了。
凭借着自己的学识和发明,韦纳·西门子成为享有国际声誉的电缆铺设专家,并和他的弟弟威廉·西门子一起,被英国『政府』聘为顾问。
习惯点拨:知难而进,勇于探索是成功的秘诀。
82庇掠谔剿
不满足现状,开拓进取,会有更大收获!只要你勇于探索……
著名经济学家、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先生曾讲道:
"有了不断探索的精神,有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北大人不相信教条,不盲从权威,不随风摇摆。我记得我的一个学生在接受某一项研究任务时曾说过:'我们接受课题,但不接受指定的观点,也就是不接受指定的结论'。这句话充分反映了北大的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们对待研究工作的负责态度。课题,可以接受,也应该接受。至于观点,那是在实际研究中逐渐形成的;而结论,则是全部研究工作结束时才归纳出来的成果。我们是独立思考者,不会随声附和,也不懂得如何为指定的结论去收集'证据'。"
多么鲜明的观点!多么精辟的论断!
这就是北大人的形象,这就是北大人的态度,这就是北大人那种对社会、对学术的负责精神,这更是北大人那种勇于探索的求实精神的经典写照!
厉先生在回忆"文革"那段岁月时说:"也许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是一段最艰难的日子。经典中没有谈过的问题,不容许讨论;经典中已经谈过的问题,不必再讨论。但这场文化界、思想界、教育界的风暴,并没有把北大所固有的探索精神毁灭掉。讨论可以被扼杀,思考却无法制止。何况被扼杀的也只是公开场合的议论,每一个北大人总有那么几个知心的伙伴,小范围内的探讨,岂是禁止得了的?于是出现了两个北大:一个是外界看得见、听得到的北大,那是浮在水面上的北大;另一个是只有生活在北大、同北大的命运始终拴在一起、继承并发扬了探索精神的北大人才能察觉到的北大,这是深藏在北大人心中的北大。不了解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实际上存在着两个北大的人,是不了解北大的。结果呢?愚弄者被愚弄了,欺骗者被欺骗了,想铲除北大探索精神的人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