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以心换心,真诚待人(1 / 11)
生活就像山谷的回声,你叫了什么,它就回应什么,甚至更多。以心换心,真诚待人,你必会得到别人真诚的回报。记住,你付出了什么,就得到什么;你耕种了什么,就收获什么。
47笨硪源人
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能驱散怨恨。宽容能带来仁义,博得赞美,宽容能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
美国有位总统马辛利,因为一个用人问题,遭到一些人强烈反对。在一次国会会议上,有位议员当面粗野地讥骂他。他气得鼓鼓的,但极力忍耐,没有发作。等对方骂完了,他才用温和的口吻道:"你现在怒气应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利这样责问我的,但现在我仍然愿详细解释给你听……"他的这种让人姿态,使那位议员羞红了脸,矛盾立即缓和下来。
试想,如果马辛利得理不让人,利用自己的职位和得理的优势,咄咄『逼』人进行反击的话,那对方是决不会服气的。由此可见,当双方处于尖锐对抗状态时,得理者的忍让态度,能使对立情绪"降温"。
习惯点拨:宽容是融化怨恨,化敌为友,缓和矛盾的最佳方法。
48倍嘣扌恚少批评
生活中,少一分指责,多一点嘉许,不仅令事情做起来得心应手,也给予对方愉悦的心情,何乐而不为呢?
许多年以前,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在工厂里做工。他一直喜欢唱歌,梦想当一个歌星,但他的第一位老师不但没给他鼓励,反而使他泄气。他说:"你不适宜唱歌,你根本五音不全,简直就像百叶窗一样。"但他的母亲,一位穷苦的农『妇』却不以为然,她搂着自己的孩子,称赞他说:"孩子,你能唱歌,你一定能把歌唱好。瞧你现在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她节省下每一分钱,给他的儿子用来上音乐课。这位母亲的嘉许,给了孩子无穷的力量,也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罗素,那个时代最伟大、最知名的歌剧演唱家。
假若在这个小男孩的童年,没有母亲的激励与赞许,只有那位老师的无情打击,这个世界上也许就失去了一位著名的歌剧家。
用赞扬代替批评,是史金纳教学的基本观点。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以动物和人的实验来证明:当减少批评,多多夸奖与赞美对方时,人所做的好事会增加,而比较不好的事会因受忽视而逐渐萎缩。
我们不应当怀着自己的私心或对事物不感兴趣,就对他人的行为采取贬低或批评的态度。没有爱迪生母亲对儿子孵鸡蛋行为的肯定与赞许,也许爱迪生就没有今日的辉煌成就;英国作家韦斯特若没得到老校长的称许,可能就没有今日无数本畅销书,英国文学史就缺少了不朽的一页。也许就是那一句微不足道的赞美,给了那些需要动力的人无穷的力量,给那些身处逆境的人奋斗的信心。谁又能小视他呢?
著名心理学家杰丝·雷耳曾说:"就主动地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敏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吝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
习惯点拨:别吝啬你的那份阳光,让它普照周围的每一个人,可许就是你的这份阳光,使他一生受益。!
49卑镏别人成习惯
乐于助人之所以被称之为美德,就在于其行为毫无不良动机,不求回报。
哲学大师第欧根尼为了充实自己的学习,四处云游。
一天来到了河边,由于水深流急,他不敢淌过河去。恰好有个好心人见他为难,就把他背到对岸。哲学家大为感动,不断夸奖好心人,并歉意地说自己身无分文,没法报答他。这时好心人又看见有人在对岸,于是又帮这人过了河。第欧根尼这时候明白了,他说:"看来我不用感谢你,因为你根本就不在乎我的名望,帮我只是本『性』驱使罢了。"
诚心地帮助别人,付出了不求回报,自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习惯点拨:在别人有困难时,多替对方想想,不要过于在意自己。帮助别人一味地想得到什么,那不是帮助,而是一种变向的索取。
50彼档骄鸵做到
言而无信,人之大忌。承诺什么,就应做到什么,这才是真正的待人之道。
曾子的妻子到市上去,他的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说:"你先回去,等回来时,宰只小猪给你吃。"妻子从市上回来后,曾子要提小猪杀给儿子吃,妻子不让他杀,说:"这不过是和孩儿说着玩的。"曾子说:"小孩子不可以和他说着玩,他们不懂事,全靠学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言语,现在你欺骗他,不是教他欺骗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不相信母亲,这不是教养之道。"于是杀了小猪给孩子吃。
曾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而杀了一头猪,他失去的是一头猪,得到的却是儿子的信任和做人的真诚。
习惯点拨:有言有信,此之为大丈夫。与人交往,首先要做个"信"者。
51闭娉洗人
真诚能打动人,真诚能赢得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