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燕秦之战(2 / 2)
的旧事了。那时北秦与大燕两国交恶,一度金戈铁马、兵戎相见,当时北秦的实力较弱,大燕的国力较强,一战五年,北秦接连败退、边关告急,将士丢城弃地,百姓名不聊生、饿殍满地。战场上更是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血色连天,成堆的尸骨中有无辜的百姓,还有战死的士兵。这场恶仗让北秦皇帝心力憔悴、焦头烂额。
那年将近十月,燕国大军铁蹄已逼近北秦首都汗歌,十万铁蹄将秦国都城团团围住,情形岌岌可危。国土即将沦丧,官民全都团结一心、合力迎战。几个月后,被围困的秦军吃光了所有的粮食,但是,由于将士们在大臣陈华的率领下,同仇敌忾、坚守不懈,汗歌也一直久攻不下。
这时,燕国的将士也已疲惫不堪、口粮中断,战事僵持不下、呈拉锯状,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如果燕、秦再拼个你死我活,到时野心勃勃的郑国势必趁虚而入,双方五年对垒,只能落个两败俱伤。
两国皆意识到这点,所以行动也倍加小心。
正在这时,南齐新国君齐忻的出现让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彼时齐泯王齐忻刚刚即位,别看他年纪轻轻,可不是个简单人物。他明白如果燕、秦一方战败,另一方则元气大伤,郑国必会打着“仁义之师”的旗号,出兵帮助战败方收复失地,实则是为本国争夺地盘,那时最得利的恐怕就是郑国。
齐泯王登基不久,根基不稳,若贸然出兵瓜分土地、卷入战争,成功还算罢了,失败只怕国内势力就会倒戈相向,他的帝王宝座也将风雨飘摇。
四国鼎力均衡的形式一旦被破坏,如若得利的不是己方,那情形就不容乐观。况且唇亡齿寒,齐、秦两国是友邦邻国,战火烧到了边境线,到时得胜方势必会以秦国为跳板,入侵齐国也许就成为他们的下一步棋。
齐泯王是个明白人,时势造就英雄,特殊的时期必定有特定的豪杰诞生,他就是那个力挽狂澜的人物。
齐国与秦国素来交好,恰巧又与燕国有血缘之亲,燕国的皇后,也就是燕丹的母亲乃是齐泯王的一母胞妹。
几番考量,一个空前绝后、左右逢源的崭新“和事老”即将诞生。
在齐泯王的授意下,齐国说客李子反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走于燕秦两国之间,说服他们停战休和,缔结合约,永不交战。燕国占领的北秦大部分城池全部归还,条件是北秦赠送无数的金银珠宝、黄金白银和美人碧玉当作赔礼。但连年征战,北秦国库已基本掏空,内贫外困,哪里还有半分银子送人。
于是,燕王便提议要一位秦国的王子到燕国为质。但是皇子乃国之命脉,掌握一位天之骄子无疑会制约另一国的实时动态,这也是齐泯王所不乐见的。
经过三国反复商讨最终决定,北秦送一位皇子为质,不过皇子将居住在齐国的国境内,作为代价秦国要把邑鄄和营丘两座城池免费租赁给燕国,为期二十年。
邑鄄和营丘都是口岸城市,每年的营运船只来往无数,利益相当可观。
听到了众人的议论,清竹的思绪如漫天翻飞的蝴蝶,带她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母亲怀抱,那里被英法联军火烧洗劫,那里曾经向列强割地赔款,那里经过了八年抗战、四年内战,才逐渐走向了现在的“后唐盛世”。原来弱肉强食不论在哪个时空都是硬道理。北秦何罪之有,要割地赔款当做赔礼,不过就是国力不如别人。思及如此,她立时愤愤不平,如果有一天,她能到秦国游玩,见到秦国国君,一定会为他出谋划策,帮他把国家治理的更加兴旺发达。
当一切尘埃落定,秦王国君秦端王却依然心乱如麻,久久不能平静。老秦王已经年过半百,妻妾更是成群结队,唯有家中男丁并不兴旺,身边共有皇子五位,其中一个尚在襁褓,另一个还不及弱冠。成年的小王爷只有三位,分别是大皇子颐元,四皇子颐人和七皇子颐凯。到底要把哪一个皇族子嗣当做质子送到他国,可怜年迈的老父也迟迟不能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