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马小东哭了(2 / 3)
“不可能!小东的腿才没断呢,今天他好好的去上学了,而且放学的时候是骑着自行车走的。”一听马小东被绑架,小丫头吓一跳,不过随即反应过来,估计是村里的那些人在瞎传。
孙丽芸看了一眼急赤白脸随时准备和自己翻脸的小丫头,无奈的摇摇头,心里嘀咕,‘果然女生外向,这还没嫁过去呢,就这么着急替着人家说话。’
“你跟我急什么?都是村里人说的,你不会打电话问问马小东,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小丫头一听,急忙拿出电话,也忘记了背着老妈,直接就把电话拨了过去。孙丽芸在一边伸长着脖子,打算看看电话这东西咋使的,以后也让自己那个有钱的女婿,给自己买一个。
马小东这边刚到家,还没进屋呢,电话就响了,拿出来一看,原来是小丫头的,急忙接通:“喂?怎么了?这才刚分开,就想我了?”
小丫头在那头直接问道:“我问你,他们都说你被绑架了,是不是真的?”
马小东也没太过于意外,只是疑惑怎么这么快就传到了小丫头耳朵里,自己还没想好怎么和她说呢?这是哪个三八嘴这么快呢?他完全不知道,把自己的丈母娘给骂了。
“你别听他们瞎说,我们村里的两个流氓,说想绑架我,结果被我揍了一顿,现在还在医院呢。”
“真的?”
“真的,我什么时候骗过你?”马小东赶忙赌发誓的。
“你今天就骗我了,我还没原谅你呢,哼!”小丫头小嘴一撅,想起今天的事情就来气,既然是谣言,那他就不担心了,还得继续生气。
“好好好,小祖宗,等放假了,我带你去镇上玩儿好不好?”马小东立刻求饶。
“你说的啊,不许反悔。”
“保证,绝不反悔。”
“嗯,你要是反悔,看我还理你不,好了,我去写作业了,晚上给我发信息,发两百条。”
“行行行,三百条都行。”
“挂了….”
“么啊,拜拜。”
“讨厌~”
孙丽芸在一旁看得是目瞪口呆,自己女儿平时就是这个样子?这还是自己女儿吗?很明显,这已经是人家的媳妇了。这一刻,她深深怀疑,自己当初定下的那第二条,小丫头是否能够做到。
小丫头放下电话,回头看见老妈,顿时吓一哆嗦,忽然想起,自己老妈原来还在身边呢,那自己刚才和马小东打电话,老妈不是全看见了,‘哎呀,羞死个人了’这一刻,小丫头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番外:东北大酱
东北人就没有不知道大酱的,我估计也没有人没吃过大酱的,因为大酱是东北人生活中无法离开的副食。
过去的东北家家户户都做大酱,还没听说哪家不做大酱的。现在城市里的家庭已经很少有做大酱的了,一个是东北的年轻人已经不会做传统的大酱了,另一个是因为现在的大酱已经是机械化生产,成瓶成袋地出售了,所以人们就没有必要自己再费事做大酱了。
但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大酱很少是黄豆做的,为什么不再用黄豆做了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用黄豆做大酱成本高,为了降低成本,生产大酱的厂家都改由玉米来做大酱了,而玉米做出的大酱一个是口感不好,味道不纯正,另一个就是没有营养。即使是标明用黄豆做的大酱,也不是百分百地用黄豆做的,黄豆只是大酱中的一部分而已。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感觉从商店里买回来的大酱味道不对劲也不好吃的原因所在了。
大酱是东北的特产,之所以大酱是东北的特产,是因为做大酱的原料大豆是东北的特产。
过去,一到秋天,家家户户就开始做大酱,首先要把黄豆洗干净,然后用大铁锅烀面,烀黄豆的时间大约要两三个小时,需要文火。烀好后的黄豆要捣碎,这个工序很费劲,不好捣,需要身体好又有劲的人来做,一大锅烀好的黄豆捣碎也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
捣碎后的黄豆脱成坯,坯子是长方形的块状,长度大约一尺多,宽度大约半尺多。然后用纸严密地包裹起来,放到屋子干爽通风的地方。这种包裹起来的长方形烀好的碎黄豆坯子称为大酱块子,所以东北学校的老师经常骂学习不好的学生的脑袋是大酱块子脑袋,也就是说这个学生的脑袋是死芯的,不转个,笨。
做好的大酱块子一直要放到来年春天的五月,然后正式开始做大酱,也就是真正地开始用酱缸做大酱了,东北人把这个程序称之为下大酱。
下大酱首先要把包裹了一冬的大酱块子打开,把裂缝中生的虫子用水冲洗掉,通常应该是不会生虫子的,除非没有包裹严实,没有包裹严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纸少,没有包严。为什么不多用些纸呢?因为没有纸,这就是时代。
冲洗好的大酱块子,需要掰成拳头大小的碎块。凉干后倒入缸里,再倒入水,水要比碎大酱块子多很多,再放入适量的大粒盐。然后再把酱缸用纸封好,把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