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内府梅瓶(3 / 4)
“你不知道?”钱贝贝突然有种想哭的感觉,原来对方是个外行,而她竟然被一个外行诈了,这要传出去,丢人啊。
“我只知道这是北宋年间的黑釉瓷。”秦学兵说道。
“应该说是金朝的,磁州窑黑釉瓷铁锈纹梅瓶。”钱贝贝郁闷地给秦学兵讲解,因为金朝属于少数民族,所以出产的梅瓶与中原风格不同,更趋近于圆形,像个黑轱辘,所以也叫轱辘瓶,又叫吐露瓶。
至于那朵像铁生锈一样的莲花又叫铁锈斑纹,所以这件瓷器的全称就叫金磁州窑黑釉铁锈斑纹梅瓶。
说完,钱贝贝拿出一份格式化合同,填上几个数字,递给秦学兵:“把合同签了,我把钱转到你账上。”
钱货两清,秦学兵长松了口气,有了这十二万就能租一套大点的房子,让老爷子有个好点的居住环境,也不用再为接下来两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担心了。
正想着,体内元气又一次产生感应,秦学兵回头一看,是一位老太太抱着一个纸箱子走了进来,问道:“你们这里收古董吗?”。
钱贝贝连忙迎出去,扶着老太太:“奶奶,您贵姓?”
“姓刘,你们收古董吗?”。老太太又重复问了一句。
“收,刘奶奶,您先把东西拿出来,我看看。”
“好,我这就拿出来。”
刘奶奶放好纸箱,拿出一个白色泛青的梅瓶,应该是用青白釉制作成的,瓶身采用暗雕的方式凸显出纹理,十分精美,瓶肩上用进口青花料苏麻离青写着两个楷书大字:内府。
“明永乐内府梅瓶。”秦学兵被震撼得无以伦比,像金磁州窑黑釉铁锈斑纹梅瓶他听都没听说过,但对于这款梅瓶他却不陌生,甚至稍微了解过瓷器史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
内府一词在明代专指宫廷,且只有明永乐时期的梅瓶才会是这种款式,不过这种梅瓶存世量非常稀少,迄今为止只发现五件,其中两件在日本立东洋陶瓷美术美术馆、一件在台北故宫、一件在北京文物研究所,唯有一件流落民间,且瓶口还是残缺的。
可是让秦学兵万万没想到的是,竟然又发现了一件,而且还是完整的。
秦学兵心里羡慕嫉妒恨啊,老人家是要卖给四方阁,不是要卖给他的,按照古玩界的规矩是不能抢的,否则以后别想在圈子里混。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老人家卖给他,他也买不起,像这样的传世重器,价格绝对过千万。
钱贝贝的想法截然相反,明永乐内府梅瓶存世量只有五件,突然又冒出一件来,这其中要是没古怪,那只能说明四方阁撞大运了。若非老太太面善,她都的怀疑是不是碰上骗子了。
钱贝贝仔细看了一会,越看越吃惊,梅瓶造型古朴,胎体也是较为常见的永乐器,且瓶肩的“内府”二字字体包满,青花发色纯正,色料深入胎骨,应该有一定年份了。
且全器满施泛青白釉,釉质肥厚,莹润如玉。足际胎釉交界处火石红明显,圈足矮浅,砂底细密,局部有极浅淡的火石红色,与明永乐内府梅瓶的描述完全一致,几乎可以断定这是一件真品。
“难道真的撞大运了?”钱贝贝不可置信地又看了几遍,反复观察后,终于看到一丝古怪,就是梅瓶的瓶口,那种材质让她感觉非常熟悉,与店里的民国仿制品非常相似。
不过钱贝贝并不敢下定论,她清楚自己的眼力有限,要是判断错误,可就要错过一件传世重器,于是站了起来:“刘奶奶,我有些看不准,您等一下,我让我爷爷,也就是这里的老板下来看看。”然后咯噔地跑上楼了。
“看不准,就是不看好,她不会认为这是仿品吧?”秦学兵心里暗暗激动,如果四方阁错过这件内府梅瓶,那自己是不是有机会低价买进呢?
想了下,秦学兵开口问道:“刘奶奶,这件梅瓶很精美,是祖传的吗?”。
“是我公公留下的,要不是……”刘奶奶仿佛找到倾诉对象一样,倒起苦水。
刘奶奶老俩口年轻时响应人多力量大的基本国策,一口气生了三儿一女。
可没曾想儿女多了,养老反而成问题了,除了小女儿每个月会来看老两口,三个儿子连赡养费都不愿意出,如今老两口穷得都快揭不开锅了,这才想起公公留下一个据说是古董的梅瓶,准备拿出来卖掉换点钱。
这种说辞在潘家园每天最少能听到一百遍,不过秦学兵却能看得出刘奶奶说的是实话,因为就算不动用玉笔,他也能从刘***面相上看出老人家多儿多女,晚年凄苦。
“刘奶奶,这件梅瓶很漂亮,应该值不少钱,你有没有找人看过?”秦学兵又随口问了一句。
“小伙子,你在这里工作?”刘奶奶有些警惕,她确实找人看过,但评价都不好。
“我跟您老一样,刚才也卖了一件梅瓶。”
秦学兵把手里的合同拿给刘奶奶,老人家看过之后,叹了口气,小声说道:“小伙子,不瞒你说,刚才我就去了几家店,他们都说看不准,愿意用几千块钱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