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 / 6)
得如意许多,那么,她宁可相隔两地书信来往,也不愿意乔安再回萧府。
是以,每每看到萧旬的时候,她只能狠一狠心肠,忽略掉他因为乔安离开变得憔悴、消沉的现状。
没办法,她是女子,在这件事上,也只能为了乔安的欢悲去权衡一切。
秋日过了,冬日来临,虞绍桓迎娶关四娘进门。
为了这桩亲事,叶昔昭是将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侯府上上下下也都按照她的心意悉心准备良久,是以,婚事办得风风光光。
侯府自上到下都因为这桩婚事欢欢喜喜,可是,在虞绍桓陪同关四娘三朝回门那一日之后,朝堂起了轩然大波。
虞绍衡、叶舒玄甚至于萧旬,都被诸多官员上奏弹劾。
这一番弹劾的阵仗,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弹劾之人,包括部分言官、部分重臣、部分外地官员,部分后宫嫔妃父兄、几名在外拥兵镇守一方的将领。
他们或是旧事重提,将以往言官弹劾虞绍衡等三人的欲加之罪再度搬上台面,或是论及眼下虞绍衡、萧旬屡次与钟离炏私下争斗全不顾及皇室中人的脸面,或是一些早就对虞绍衡任职兵部尚书心怀不满之人指责虞绍衡不能秉公行事……
总而言之,不论是言辞闪烁、满腔不忿还是见机行事的墙头草,都站到了虞绍衡等三人的对立面。
皇上连连驳回数十道官员奏折,官员们并未因此有所收敛,声势反倒越来越大。
弹劾风波三日后,百名官员联名上奏,皇上不予理会,索性齐齐跪在午门外声嘶力竭满腔悲愤地求皇上秉公惩戒虞绍衡等三人。
一百多个大男人齐声哭闹不休的声势……可想而知。
而在这些事发生的同时,靖王与钟离炏仍旧在府中闭门思过,从未现身,甚而王府中人皆是深居简出,不闻不问门外事。
叶昔昭与太夫人听后,心性便是再镇定冷静,私底下也忍不住心惊肉跳。
虞绍衡是别人不问他就不会谈及朝堂是非的性情,而她们又是内宅中人,素日只要事不关己,也就不会问他什么。是以,这一番惊涛骇浪席卷而至的时候,她们全然陷入了茫然。
冷静下来,直面现状之后,叶昔昭细细梳理近来的每一件事,料定是靖王出手了。
在外人眼中,他是在闭门思过,也必是在家中细细筹谋着如何将相府扳倒,如何为钟离炏报仇雪恨。
如今群臣大有逼宫之势,而他与承远王暗中勾结的事情其实已成了他与皇上、虞绍衡、萧旬等人心中公开的秘密。
很明显,靖王在权衡之下,不是断绝与承远王的来往,而是要将这势力利用起来,成为有恃无恐的屏障。
京城有群臣弹劾,外有承远王、几名将领拥兵虎视眈眈,承远王之女——当今皇后置身宫中,怕是也早已培养起了自己的势力。
这局面,着实令人惊骇,皇上竟似在朝夕间变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他信任的倚重的,如今已成了众矢之的,他的七皇叔与岳父、枕边妻齐齐联手,将他推至了风口浪尖。
而到这时候,叶昔昭自然无心去同情、担心皇上,她最在意的是虞绍衡与相府的安危——在这样的情形下,皇上便是依然想保他们不被波及,也已是有心无力。皇上如何能以天下做赌注换取几人安危。
不对,不对……
叶昔昭猛力摇头,用力掐了掐眉心。不能一味想这些让人烦躁忧心的事,要想一想别的。
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回想着近来虞绍衡与萧旬应对诸事时的一言一行,回想着他们言辞中曾屡次提及皇上的话,也忆起了虞绍衡时常去相府与父亲议事的情形。
这几个人,不可能对此全然不知不觉,不可能全无准备。便是只有私人恩怨,他们也不可能不会防范靖王出手报复。
叶昔昭如何都想不通的是,他们的应对之策到底是什么,难道就是落到如今这般境地么?
她想找虞绍衡问个清楚,可虞绍衡在这几日间连回府的时间都没有,也不知身在何处在忙什么。
当日黄昏,她又得到了群臣跪地不肯离开的消息。
皇上震怒之下,命人杖责几名带头生事端的官员,全无作用。剩余的官员依然不肯退散,反倒愈发激愤,甚而有人直言斥责皇上不肯降罪虞绍衡等人全然就是被蒙蔽了双目,这般庇护宠臣,分明就是要做无道的昏君。
……
局面无法控制,无从收拾了。
皇上无奈之下,听从了太后建议,下旨要将老老实实闭门思过的靖王请到宫中,有意请靖王从中帮忙周旋。然而,靖王并未奉旨进宫,命人进宫回话说病重,起不得身。
僵局是必需要打破的,太后与皇上一同去了靖王府,名为探病,实则是亲自请靖王出山。
请靖王出面的话,能有什么好结果?他势必要将侯府、相府、萧旬一网打尽。最重要的是,他有恃无恐,甚至于,已生反心。
靖王极可能让皇上成为一个任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