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苗银铜(2 / 2)
就这样,刘爱玲搬进了他们家。
好在刘爱玲也是个勤快人,眼里有活儿。
再加上村里对知青有补助,刘爱玲的那一份自然就给了苗家,这几个月相处下来宾主皆宜。
田通银是腊月二十五才回来的,当时一进家门,见到院子里有个漂亮的姑娘正在喂鸡,吓得他转身就走。
要不是苗家娘子出来看见,连忙喊住,都不懂自家儿子会不会转身又回县里了。
就是刘爱玲也愣住了,冷不伶仃的一个青年壮小伙儿闯进来,一句话不说,转身又走了。
直到苗家娘子介绍完,刘爱玲还忍不住捂嘴偷笑。
竟然有这么腼腆的小伙子,平时在地里见到的,都是三句不离荤段子的男人。
咋一看到这样的小伙儿,甚至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刘爱玲大大方方的打了个招呼,等着苗铜银的自我介绍。
结果吭哧吭哧老半天,一句话都没说出来,倒憋了个大红脸,惹得自家老娘都忍不住呵呵笑。
忙打趣儿,“我儿子从小性格就比较内向,这是见你害羞了。”
刘爱玲倒也没说啥,只是觉得很新奇。
经过几天的相处,虽然苗铜银见到刘爱玲,依旧动不动就脸红,但至少说话正常了些。
但只要刘爱玲离得稍微近点儿,又会开始局促不安,手脚不懂咋放。
就像刚才,不过拉了一下他的袖子,走路都同手同脚了。
刘爱玲一下子像找到了新玩具一样,时不时逗弄他一下,惹得一个大老爷们大半夜辗转难眠,火苗儿蹭蹭蹭的往上冒。
然后天不亮,就偷偷爬起来洗裤衩。
ps:强烈推荐猫儿好友的年代文《盛宠七七》,故事一样精彩,猫儿也入坑了。
猫妞儿说
这里猫儿专门对“杂货铺子”这个问题做一下说明,因为评论区不止一位朋友跟我讨论到这个问题。其实当时写这个杂货铺子,也是受一个sh知青在淮北下乡后返城,年老后回忆的一个启发。然后在写大纲的时候,我就将这个杂货铺子放进了故事里,但至于是否真实存在,我想这位知青在写回忆录的时候,也没必要捏造,对吧?所以,咱们也就当做一个故事来看,好不好?猫儿也很纠结,因为暂时无从考证杂货铺子是否属实,那大家就将就着看吧。毕竟猫儿也只是通过一些文史来写的这个故事,可能有些问题不够严谨,但也希望大家能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