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 (4)(3 / 7)
行法事实。从预后而言,也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皇帝垂危而独断传承的不利后果。列位看官留意,皇帝独断传承,对于后世皇帝而言再自然不过,没有谁会非议;然在紧接战国之后的秦帝国时期,秦法之奉行蔚然成风,遵奉法治的嬴政皇帝选择最符合法治传统的方法,则是最为合理有效的选择。否则,历史不会留下那道如此不明确且只有一句话的善后半道诏书。
月亮已经没有了,皇帝在晨风中打了一个寒战。
皇帝没有说话,艰难地点着竹杖转身了:“赵高……回去……冷。”
“是有些冷。”一脸细汗的赵高小心翼翼地扶持着皇帝。
终于,嬴政皇帝艰难地回到了寝宫。皇帝没有去寝室,沉重缓慢的步子不容置疑地迈向了书房。两名太医匆匆过来,皇帝却挥了挥手。赵高一个眼神示意,两名老太医便站在了书房门口守候了。走进书房,嬴政皇帝颓然坐在书案前,闭目片刻,睁开眼睛道:“还有人么?都教走了。”
“陛下,没人了。只陛下与小高子两人。”赵高恭敬地回答。
“赵高,你是大秦之忠臣么?”皇帝的声音带着显然的肃杀。
“陛下!小高子随侍陛下三十六年,犹猎犬一般为陛下所用,焉能不忠!大秦新政,小高子也有些许血汗,焉能不忠!小高子若有二心,天诛地灭!”赵高脸色苍白大汗淋漓,话语却是异常利落。
“好。朕要书写遗诏。”皇帝喘息着,艰难地说着,“诏成之后,你封存于符玺密室。朕一旦去了,即刻飞送九原扶苏……明白么?”
“小高子明白!”
“赵高若得欺天,九族俱灭。”
“陛下!……”
“好……笔,朱砂,白绢……”
赵高利落奔走,片刻间一切就绪。嬴政皇帝肃然正容,勉力端坐案前,心头只闪烁着一个念头:嬴政,一定要挺住,要写完遗诏,不能半途而废。终于。嬴政皇帝颤巍巍提起了大笔,向白绢上艰难地写了下去——
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突然,嬴政皇帝大笔一抖,哇的一声吐出了一口鲜血,颓然伏案。
嬴政皇帝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支撑坐起,又一次颓然倒下。
猛然一哽,嬴政皇帝手中的大笔啪地落到脚边,圆睁着双眼一动不动了。
这一刻,是公元前210年七月丙寅日(二十二日)①黎明时分。
嬴政大帝溘然长逝,给广袤的帝国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
※※※※※※
①嬴政皇帝病逝时日,另有后世《开元占经》引《洪范五行传》一说,云为六月乙丑,即六月二十日。此从《史记》七月丙寅日之说。
(第五部完)
《大秦帝国》作者:孙皓辉
第六部 帝国烽烟
楔子
沙丘湖畔一片静谧。
自来以夏风闻名的避暑胜地大陆泽,忽然停止了天地吐纳,声息皆无,闷热平静得令人心慌。残月一钩,碧空如洗,浩瀚星河伸向无垠的旷远。城堡行宫外的重甲骑士营地中,云车望楼的点点军灯闪烁若天上星辰。茫茫沙丘营地,唯有城堡寝宫的灯光明亮依旧。寝宫门外的两队矛戈斧钺甲士笔直地挺立着,黑森森甬道直达巍巍然的城门。三丈六尺高的黑色大纛旗沉沉垂在城门箭楼,旗面上斗大的白色“秦”字静静地蜷伏在黑丝峰谷若隐若现。城堡内外的篝火坑早已经捂上了厚厚一层半干半绿的艾草,徐徐弥漫出覆盖整个城堡行宫的驱赶蚊虫的淡淡青烟。
丞相李斯在城堡外弥漫着的烟气中沉重地徘徊着,不时向城堡内焦虑地张望。说不清缘由,李斯只感心头一阵阵悸动,莫名其妙地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惊恐,全身毛发几乎都要立将起来。倏地,李斯心头电光石火般闪亮——必须立即见到皇帝,皇帝一定有事!可刚刚迈开大步,李斯又突然站定了。仅凭一种莫名的直觉便贸然闯入行宫,在素来不言怪力乱神的秦国君臣眼里岂非大是荒诞?更何况行宫一片平静,皇帝并没有召见自己,又能有何种突然事体?即或在惊恐慌乱之中,李斯依然确信:病中的皇帝一旦有事,第一个召见的必然是自己,以皇帝陛下的强毅,没有召见自己便意味着不会有事。身为帝国首席主政大臣,又兼大巡狩总执事,是不能无端失态的。尽管李斯告诫着自己停住了脚步,可是,莫名其妙的心悸却丝毫没有减弱。几乎是下意识地,李斯抬头仰望星空,扫视着紫微垣星区,想找见那颗对应于君王的帝星。突然,李斯发现那颗高居于九天中央的历来闪射着强烈光芒的大星已经变得暗淡微弱,几乎被一天星云淹没了。猛然一个激灵,李斯一身冷汗涔涔冒出,不禁用力揉了揉自己的眼睛……
陡然之间,飓风乍起,天地变色。
山川呼啸中,大陆泽畔的雪白沙滩骤然卷起了一道道白色巨龙,弥天而起的白沙尘雾片刻间便湮没了方才还灿烂闪烁的残月朗星,大湖林木行宫整个陷入了混沌黑暗之中。日间浓荫可人的湖畔森林,在飓风席卷中激荡出连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