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迂政亡燕 (4)(6 / 11)
、代国联结,在“老三晋”势力支撑下恢复韩国;很可能在明春秘密举兵,拥立新韩王,李斯不能北上,也是全力筹划应对此事;安定燕国,秦王已经下书蒙恬在一个月内赶赴武阳。凡此等等,因为姚贾长期主持对三晋邦交,又熟谙政事,所以将诸般消息来源与决断依据都说得清清楚楚,显然不是空穴来风。
“秦王欲如何应对?”王翦大皱眉头。
“一句话,后发制人!”
“待其举兵,我再平乱?”
“正是!师出有名,对天下好说话。”
“秦王要我大将?几个?”
“上将军何其明锐也!不多要,一个!”
“有人选?”
“王贲!”
“要否兵马?”
“秦王请上将军斟酌。”
良久默然,王翦只说了一句话,容我明日再定。姚贾熟悉军旅,更知道近日秦军战况不尽如人意,王翦分外慎重当在情理之中。于是,姚贾没有多说,起身告辞了。王翦送走姚贾,立即吩咐军令司马调王贲来幕府。自任上将军以来,这是王翦第一次单独召见儿子。军令司马颇感意外,生怕听错,连问两遍无误,这才去了。
“王贲见过上将军!”昂昂一声,儿子来了。
“坐了说话。”
与父亲一般厚重的王贲,局促得红着脸依旧站着,显然对父亲的单独召见很不适应,只搓着双手低声一句:“仗没打好,我知道。”王翦淡淡一挥手道:“打好没打好,不在这里说。秦王有书令,公事。”一句话落点,王贲立见精神抖擞,“嗨”的一声挺直腰板高声道:“愿闻将令!”王翦道:“韩魏有异动,秦王欲调你南下。老实说,自己如何想?”话语很平静,王翦心头却不平静。王翦始终认定这个儿子醉心兵事而秉性耿介,长于战场而弱于政事,唯其如此,留在自己身边只做个战将,会安稳得多;而一旦南下,便是独当一面,既要处置战事又要处置与民治军情相关的政事,局面便要繁杂得多。
“回禀上将军!这是好事!”
“好在何处?”
“独当一面!少了父子顾忌,我可放手做事!”
“噫!老夫碍你手脚了?”
“不碍。也不放。”
“好!放你。”王翦的黑脸分外阴沉。
“谢过上将军!”
“这是去做中原砥柱。自己揣摩,要多少人马?”
“五万铁骑!”
“五万?”
“若是燕代战场吃紧,三万也可!”
“轻敌!慢事!”王翦生气了,帅案拍得啪啪响。
“禀报上将军,不能以五万铁骑安定三晋,王贲甘当军法!”
王翦不说话了。站在面前的,就私说是儿子,就公说是三军闻名的前军大将。王贲的将兵之才、谋划之才、勇略胆识等等无一不在军中有口皆碑。以秦王用人之能,指名只要王贲一人南下,秦王选择了儿子,而儿子恰恰只要五万人马,这是巧合么?以王翦之算,震慑中原至少需要三员大将十万精锐,目下,能仅仅因为王贲是自己的儿子,就一口否定他的胆略么?平心而论,自己果真没有因为王贲是儿子而放大对王贲的疑虑么?王翦毕竟明锐深沉,思忖良久,只板着脸说了一句话:“回去再想,明日回话。”径自到后帐去了。
次日清晨,王翦请来姚贾共同召见王贲。王贲没有丝毫改口,还是只要五万,且再次申明三万也可。王翦还没有说话,姚贾已大笑起来:“天意天意!秦王谋划,也是良将一名铁骑五万也!”王翦再不说话,立即吩咐军令司马调兵。
三日之后,王贲部与姚贾一起起程南下了。
※※※※※※※※
①当代地理认定,今日易水为北、中、南三条,皆为大清河上源支流。然,《水经注》与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之《中国历史地图》,皆云战国易水为北南两条。古今差异,当为水流演变之故。
②中国历史地理上有三个武阳,一为此处的燕国武阳,二为东汉设置于四川的武阳县,三为隋代设置于河北的武阳郡。燕国武阳,在今河北易县之易水上游地带。
七、衍水苍苍兮 白头悠悠
漫天皆白,蓟城陷入了深深的沉寂。
太子丹伫立在南门箭楼的垛口,白衣白发与茫茫雪雾浑然一体。他在这里一动不动地凝望了一个时辰,腿脚已经麻木,心却亮得雪原一般。易水兵败,他历经九死一生杀回蓟城,两支马队只剩下了三百余人。宋如意死了;所有的任侠骑士都死了。涉水之时,为了替他挡住急风暴雨般的秦军长箭,任侠骑士们始终绕着他围成了一个紧密的圈子,呼喝挥舞着长剑拨打箭雨。即将踏上岸边时,一支长矛般的连弩大箭呼啸着连续洞穿三人,最后贯穿了正要伸手扶他上马的宋如意。他还没直起腰来,便被几股喷射的血柱击倒了。及至他醒来,天色已经黑了,四周只有潇潇秋雨中一片沉重的踩泥声。应该说,没有那场突如其来的暮雨,纵然秦军的连弩箭雨没有吞没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