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三辕各辙 (2)(1 / 11)
是突然一问:“蒙恬,你到苍山意欲何为呵?”红衣少年顿时愣怔,张红着脸吭哧道:“老师,你却如何,如何知道我是蒙恬?”荀子淡淡道:“语涉兵道,齐语杂秦音,若非将门之后、咸阳三少才嬴、蒙、甘之一,却是何人?”红衣少年目光闪烁道:“老师,这,这是揣测,算不得凭据。”荀子悠然一笑:“老夫当年入秦,《正名》篇全文只被应侯范雎索得一卷。应侯征询老夫:将军蒙骜与他交谊笃厚,其子蒙武好学,《正名》篇全文抄本能否馈赠其蒙氏一卷?老夫念及将门求学,便破例答应了。三惑之说,惟留秦本有之。小子诵得《正名》,记得三惑,不是蒙氏之后么?”
“老师明察!蒙恬隐名,愿受惩罚!”
“小子快意人也!你只说,果是要在苍山求学么?”
“老师……”蒙恬憋得一脸通红,却说不出话来。
“蒙恬呵,老夫明白说话。”荀子轻轻叩着石案,“你若果真求学,必有大成,老夫自当悉心育之也!然则,老夫虽居山野,却也略知天下风云。甘氏归秦,将甘茂之孙甘罗送来苍山修学。由是,老夫知方今秦国正在低谷艰危之时,蒙氏已是秦之望族国之栋梁。当此之时,你能置身事外而做莘莘学子乎?便是当真求学,又何须不远千里苦寻鲁仲连举荐?再者,你天赋过人,又喜好兵事,亦终非治学之人也。凡此等等,你岂能当真为求学而离国有年蹉跎在外也!”
“老师!”蒙恬扑地大拜,“蒙恬浅陋无知,老师教我!”
荀子扶起了泣不成声的少年。蒙恬拭去泪水,便从头至尾将十多年来秦国的变故备细叙说了一遍,末了坦然道:“少君与王翦及弟子三人遇合,只想为秦国求才,以备文信侯之后将相可倚。只因歆慕老师与鲁仲连大名,我便借祭祖之名离国,实则只想借游学之机寻觅人才,并无他图。若扰乱学馆,蒙恬自当即刻离去。”
“小子差矣!”荀子喟然一叹却又一笑,“以小子眼光,苍山可有人才?”
“有!李斯、韩非、甘罗!”
“陈嚣算不得一个?”
“恕弟子唐突……陈嚣似更宜治学。”
“不错,小子尚算识人也。”
“老师是说,三人可以入秦?”蒙恬大是惊喜。
“小子好算计也!”荀子朗朗笑了,“人各有志,虽师不能相强。老夫只知你来意便了,至于各人何去何从,非关老夫事也。”
“弟子明白。谢过老师!”蒙恬又大拜在地重重叩了一头。
三、初行出山礼 老荀子慷慨一歌
立秋时节,公孙龙子带着十三名高足由春申君陪同来了苍山。荀子以蒙恬之法对之,只与春申君悠悠然坐在山坡兰草中,听老而弥辣的公孙龙子与苍山弟子们轮番大战。也是三日三夜,公孙龙子终归还是“今日拜服”了。此番论战,李斯韩非陈嚣甘罗鲁天大显才学,被春申君呼为“苍山五才”,各赐每人精工编织的兰草冠佩一套,学馆少学弟子们每人赐酒一斗;馈赠公孙龙子青铜轺车一辆、郢金两百、兰陵酒三车、弟子每人一顶兰草冠。由是满山欢呼,两门弟子各各盘桓论学,荀子与公孙龙子慨然叙旧,苍山学馆整整热闹了半个月。
倏忽大半年,鲁天已经成了颇得学子们喜欢的小师弟。
三位秉性大不相同的大弟子,都与鲁天甚为相得。总领学馆事务的大弟子李斯,觉得这个小师弟学问颇丰又精干利落勤快异常,但有空闲便来帮他打理琐碎事务,从来没有出过一件差错。韩非乃韩国贵胄公子,锋棱闪闪又傲骨铮铮,更兼口吃语迟,寻常便是独来独往,很少与学子们亲密过从,与李斯恰成鲜明对照,在少年弟子们中便得了“热李冷韩”之名。便是如此一个人难相与的韩非,却偏偏与这个新入馆的小师弟说得相投,动辄便从少学弟子群中拉走鲁天去僻静处论辩驳难,一说便是一两个时辰。小甘罗愤愤不平,便时常嚷嚷:“韩非学兄忒也偏执!只与鲁天论学,我等便如此不肖么?”韩非闻之便是冷冷一笑悠然吟唱:“鲁天见识寻常,博闻强记多才多艺,却在我之上也!如此活典,交谊有益也!”陈嚣却是敦厚实诚之人,觉得小师弟鲁天虽然年少,却是信言信行毫无浮华之气,说起典籍学问也没有韩非那般无端傲气;便时常借机相与,或上山采撷兰草药材,或在李斯处讨得个出外差事,总要请准这个小师弟做帮手,一路娓娓论学不亦乐乎。一班少学弟子们也觉得鲁天才学出众,人却比小甘罗谦和了许多;谁有难处但找鲁天,这个新师弟都会热忱相帮绝无任何推委之辞;时日一久,便也纷纷将鲁天视为可交之士。少学领班小甘罗很是不悦,每每寻衅鲁天缝隙琐事打嘴仗,鲁天却都是呵呵笑得一阵便回避开去,任甘罗红着脸絮叨只一句话不说,甘罗嘟哝得一阵没了脾气便也喜笑颜开了。
冬日来临,苍山学馆静谧了许多。
荀子办学育人,很是讲究方法,宽严有度,松紧得宜,与战国诸子大不相同。自孔子开私学,春秋以至战国,诸子私学已蔚然成风。同为私学,诸子育人之法却是风格迥异。四大显学之中,儒家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