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秦风低徊 (1)(3 / 11)
长剑:“此乃军令,尽在老夫一人,毋得戒惧犹疑。”说罢转身便走,却又突然回过身来低声补了一句,“都是勇士,让他们走得痛快些。”便转身大步去了。
是夜三更,没有金鼓之声,狭长的王报谷便骤然燃起了漫山遍野的熊熊大火,大石滚木酒桶肉块锅盔,随着密集箭雨一齐倾泻进山谷!谷中翻腾着海啸般的惨嚎呐喊,疯狂奔窜的降卒们混成了汪洋人浪……直到此日大雾消散,山谷终于渐渐平息下来。
十月初寒之时,长平战场的红色营地彻底消失了,只留下随山塬起伏的黑色营帐与战旗,号角悠扬战马萧萧,秦国大军恢复了整肃状态。便在第一场大雪即将来临之前,白起下令秦军退出上党山地,进入河内野王驻扎休冬。白起的谋划是:野王乃秦军在河内的总后援要塞,粮草辎重极是便捷,强如驻军上党长途运粮多矣;退入河内休整一冬,来春便是秦军便可分兵两路,北路进上党出滏口陉,南路北上出安阳,便如一把大铁钳夹击邯郸,做大举灭赵的最后一战!
然则,便是在这个寒冷多雪的冬天,秦军“坑杀赵军四十万降卒”的消息竟风暴般席卷天下,各国无不惊恐变色!按照春秋以来的传统,秦国取得了如此旷古大胜,以“市道”为邦交准则的天下大小诸侯便当争相派出特使庆贺,洛阳周天子更会“赏赐”天子战车战服与诸般“代天征伐”的斧钺仪仗,咸阳便当是车马盈城之大庆气象。但这次却是奇特,咸阳城竟没有一家特使前往庆贺,邯郸道却是车马络绎不绝,非但原本在长平大战之时拒绝援助赵国的楚国、齐国派出特使去了赵国,连从来在赵国身后捣乱的燕国都去了邯郸!
骤然之间,山东列国的脊梁骨都发凉了!
春水化开河冰,白起正要大举北上灭赵之时,接到了秦昭王的快马特诏:大势有变,武安君立即班师!白起愤然将诏书摔在了帅案之上,便是一声长叹:“老夫承担一错,何堪君王再错也!”良久思忖,终是下令全军班师了。
二、心不当时连铸错
秦昭王大费踌躇,竟是无法权衡范雎与白起谁对谁错了。
处置降卒之事最是棘手,白起却再也没有请命便断然做了,秦昭王自是如释重负。按照本心,对白起一鼓作气连战灭赵的方略,他也是毫不犹豫便赞同了,事先也征询了范雎谋划,范雎也是赞同了的。可就在二三月之间,范雎却突然上书,历数列国之变,断言“若连续灭赵,有逼成山东合纵之险!”反复思虑,秦昭王最后还是下诏白起班师了。但白起回到咸阳之后进宫一次晋见,秦昭王却又顿时觉得大军班师太轻率了。白起毕竟是战无败绩威震天下的名将,对战场大势的洞察从来都是没有失误的。那天白起说的话至今都在他耳边轰轰做响:“天下惶惶,赵国震恐,征发成军尚且不及,何有战阵之力?列国空言抚慰,却无一国出兵力挺,谈何合纵抗秦?”不能说白起有错,若是连战,秦国实在是胜算极大也。而一举灭赵,那却是何等煌煌功业!
便在秦昭王第一次为自己的决断后悔之时,范雎进宫了。
这次范雎带来了郑安平从列国快马发来的所有急报:赵国任用乐乘、乐闲为将,紧急征发新军防守邯郸;魏国信陵君复出,楚国春申君复出,齐国鲁仲连复出,以赵国平原君为大轴,正在连结合纵;山东战国都在加紧成军,预备抗秦自保。
“应侯之意,便当如何?”秦昭王笑了。
范雎侃侃道:“老臣以为,秦国当持重行事,毋得急图灭国之功也。赵国虽遭大败,民气犹在。以赵国之强,一败不致全盘瓦解。更有一则,长平战罢,我粮秣空虚,士卒伤亡过半,兵员不足补充。当此之时,宜于养精蓄锐再待时机。”
“也是一理也。”秦昭王点点头却又恍然笑了,“这个郑安平还颇有才具嘛,三五年总领斥候密事,功劳不小。大战已罢,毋得屈了应侯恩公,召他回来,应侯以为何职妥当?”
“郑安平唯知军旅。”
“好!便做蓝田将军,与蒙骜王陵等爵!”
“谢过我王!”
之后的整个夏天,秦昭王都在章台琢磨范雎白起的各自主张。七月流火的酷暑时节,他终于忍耐不住,在一个雨后的晚上赶回了咸阳,却没有进王宫,而是径直进了武安君府。想不到的是,白起已经病了,榻边围着一圈大冰,荆梅出出进进的忙碌着,满庭院都是草药气息。秦昭王大吃一惊,一边下令宣召太医,一边将荆梅叫到旁边询问。荆梅说,白起自班师回来便常常一个人在后园“小天下”转悠,有一晚便在“大河”岸边躺了一夜,此后便断断续续发热,这次已经发热三日不退了,医家也断不出甚病,便开了一些养息安神之类的药,同时叮嘱以大冰镇暑。
说话之间,白起已经醒来,见秦昭王在厅,竟是散衣乱发的下榻过来参见。秦昭王连忙叮嘱他躺到榻上说话。白起笑道:“不妨事,可能山洞住长了寒热不均。老卒了,撑得住!”便请秦昭王到正厅就座。一时饮得两盏青茶,秦昭王便笑道:“武安君,不记我恨吧。”白起拱手笑道:“我王何出此言?国事决断,谁保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