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2 / 3)
有些抱怨,倒是叫林姑奶奶点着额头教训了一番才罢了。
瑾儿如今在京里边儿也没什么事情,他的开蒙老师也没跟上京,林如海原打算将他送到国子监去念书,后来又赶上了黛玉的事情,便一直放着,倒是也能当半个大人使唤。
忙乱之间很快便到了康熙五十年的三月。
这一日,早春日暖,和风微醺,却是黛玉大婚的前一日了。若是按着民间的说法,乃是花妆。
林府里边早就张红结彩大开中门,整个府邸上上下下都是一片喜气洋洋,里外的仆人婆子丫头小厮都换上了簇新的衣裳。
林府的老管家林忠亲自带着人,将黛玉的嫁妆连同皇帝赏赐下来的给皇子福晋的东西又检视了一回,只等着雍王府过来催妆,下午便要抬了送去雍王府里边了。
不多时,便有贺客上门,头一个到的便是贾府的众人了。这一次,可说是贾府有头有脸的主子们全体过来了,便是薛姨妈和宝钗,也一起来了。
林如海早就嘱咐了瑾儿,黛玉的好日子里头不准闹事儿。瑾儿笑嘻嘻地说道:“那是自然的。如今她们拍着我姐姐还来不及,恐怕好话要说了一箩筐的。我哪里还会找他们的不自在?”
林如海瞪了他一眼,便自回去换了衣裳迎接来往的客人不提。
到了日头高升的时候,便有内务府定下的人前来催妆。林家盛情招待后,便又辞去。
然后方开酒宴,招待来了林府的贺客。
到了午后,便由瑾儿押着嫁妆,另有两位林如海请来的“全福太太”一起送到了雍亲王府,直至傍晚方回来。
黛玉这一日并不用如何劳累,只妆扮好了在屋子里边端庄地坐了就好。幸而有元春等人过来陪着,方不觉得无聊了。
只有宝钗,虽是坐在那里笑着和众人说话儿,心里却是不免有些失落。自己年纪比黛玉还要大了两岁,如今黛玉都已经要成亲了,自己却还没有着落,在姐妹中间未免显得尴尬了些。
次日天色未亮,黛玉便被人早早地叫了起来,由“全福太太”为她开脸梳头。
长长的棉线绞过脸颊,带着微微的刺痛,从此黛玉便告别了自己的少女时代。随后,沐浴换装梳头,一步步地有条不紊。
”一梳梳到发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地,四梳银笋尽标齐……”全福太太念着吉祥词,一下下地将黛玉一头青丝梳顺,再精心地打理起发髻。
这边儿胤禛一早便穿戴了亲王的吉服,到宫中给皇太后、皇帝行三跪九叩礼,皇太后和康熙不免说了几句勉励之语。胤禛又去给德妃行礼 ,母子二人不冷不热地说了两句,胤禛举步出了永和宫。
抬头看了一眼外头刚出嫩芽的花木,微微一笑,转身离开了宫里,只等着吉时到了,便去迎娶自己的小新娘了。
一手持着红苹果,一手抱着玉如意,腕上戴着佛珠儿,腰间系着吉祥佩。黛玉一身亲王福晋的礼服,头上盖着红盖头,由瑾儿背着送上了胤禛的带来的红缎围的八抬彩轿。
伏在瑾儿的背上,黛玉不觉怔怔地滴下泪来。瑾儿常年习武,个头本就比同龄的孩子要高上一些,已经超过了黛玉了。瞧着也是瘦,但却不弱,很有一把子力气的。
黛玉心里既有即将离开家门的酸涩,又带着些对王府生活的不安,被瑾儿送上了轿子。
一路上摇摇晃晃,晃晃摇摇,终于,轿子被放了下来,外边儿传来了震耳的鞭炮声、鼓乐声。
黛玉觉得头上发沉,微微晃了晃头,冷不防见一只穿着皂靴的大脚踢了进来,吓了一跳。原来,乃是新娘下轿前,新郎这一脚便是“下马威”了,乃是告诫新妇要好生伺候夫君,不可任性胡闹的意思。
紧接着听到了外头一阵喝彩声,胤禛手握金弓,朝着轿门虚射三箭。
随即,轿帘子大开,便有司仪人等将黛玉手中的苹果和玉如意换成了一对宝瓶,搀着她下了轿子。
脚踩红毡,跨过火盆,再迈过马鞍,预示着夫妇二人一生鸿运平平安安。
黛玉手里的宝瓶还未抱热,又被换成了一段红绸。虽然看不见,黛玉却知红绸的那一头,便是胤禛。从此后,二人命运便拴在了一起,荣辱与共,生死相关。
黛玉眼睛一热,两世为人,想不到自己的婚礼竟是这样的隆重古雅。
坐床撒帐挑盖头,喝了交杯酒,吃了子孙饽饽长寿面,喜娘们便将胤禛黛玉的衣角牢牢地系在一起,一边说着祝福的话,一边儿轻轻地退了出去带上了门。
红色,整个屋子都是红色。高高的红烛,红底烫金的大红喜字,大红色百子刻丝的幔帐,鸳鸯戏水的锦被,富贵平安的桌布椅搭,满目的喜庆满目的红。
黛玉微微挑了挑眼皮儿,眼珠儿朝着周围转了一圈儿,只看见满眼的红色。
胤禛好笑地看着自己的小新娘低垂着头,却偏生又忍不住好奇地偷偷地打量着屋子,眼中映着喜庆的红色,却也带着莫名的不安。
“玉儿?”
轻轻探过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