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7 部分(3 / 4)
住朱厚照,猛摇数下,愤怒咆哮。
陛下,挖坑也该有个限度!
“朕也觉得好。”朱厚照点头,喜滋滋的看着宣纸,提笔圈出四个字,道,“福媖,禄妧,杨先生以为如何?”
“陛下英明。”
杨瓒拱手,拼命告诉自己,别和熊孩子计较。
可他还是很想咆哮。
既然早有主意,为何偏要召他进宫,就为问上两句?果然熊到一定境界,不挖坑不舒服?
定下公主之名,朱厚照令中官收起宣纸。
“放好,以后有用。”
“奴婢遵命。”
中官捧出木盒,将天子笔墨慎重收起,藏入暖阁。
朱厚照活动一下胳膊,端过碟子,拿起一块玉米糖,送到嘴里。
“杨先生也用。”
“谢陛下。”
玉米糖不太甜,杨瓒可以接受。
君臣对坐,一起咯吱咯吱咬硬糖。
至于形象……内阁相公,六部尚书侍郎,英国公武定侯,公然在朝堂吃过玉米烙。
暖阁吃糖,算事吗?
“琉球之策全赖先生。”
“陛下过誉。”杨瓒道,“狂瞽之言,刍荛之议,得陛下采纳,实臣之幸。”
朱厚照又拿起一块玉米糖,随手翻开宗人府上陈,递给杨瓒,道:“杨先生,这几个字,哪个更好些?”
杨瓒:“……”
公主之后,又是皇子。
陛下,咱能别再挖坑吗?
“朕以为,基、埊、圻均是不错。”朱厚照点着奏疏,道,“然‘壡’之一字更合朕意。再者……”
壡?
杨瓒探头,见朱厚照提笔,在奏疏末尾添上“埾”字,不禁默然。
话说,熊孩子仿效太宗皇帝的念头,究竟有多强烈?
埾有聚土之意,寓意自然好。但用作皇子之名,实有些欠妥。
归根结底,皇子如何命名,非杨瓒可以置喙。
他能做的,不过是在朱厚照撒丫子飞跑时,奋力拉住衣袖,别让熊孩子轻易玩脱缰。
好在要过宗人府那关,朱厚照不能随意而为。否则,顶着“朱载埾”这个大名,金枝玉叶也将压力山大。
如果小皇子会说话,八成会苦着脸表示:父皇,您还是将儿臣忽略到底吧。
离开宫城,天色尚早,杨瓒未回长安伯府,径直转道城北。
明年二月,朝廷将行武举。
三月会试,四月殿试。
天子有意点杨瓒为主考官之一,试天下俊才。
三位阁老未见反对,六部九卿干脆顺水推舟。只不过,在此之前,杨御史还需升上两级,官至副都御使。
朱厚照手一挥,没问题!
先时蓟州战功,金银之外再无恩赏。正可落于此处。
于是乎,未及弱冠的都察院副都御使,正三品大员新鲜出炉。附带朱厚照早前敕谕,兼领詹事府少詹事,太子宾客。
谢丕顾晣臣同被擢升。
前者升兵部右侍郎,与杨瓒平级,擢升速度堪谓一绝。
后者升国子监祭酒,虽是从四品,但掌国学诸生课业,并掌京卫武学,国公世子、宗室子弟照样敲手板,权威可见一斑。
两人同入詹事府,授太子宾客。
圣旨下达,大学士府和顾府门前车马如龙,宾客如云,来贺者不知凡几。
反倒是杨瓒,整整五日,未见一个同僚拜访。
仔细想想,不难理解。
长安伯府,顾指挥使家宅。门房都是锦衣卫,不说阴风阵阵,也是寒气袭人。
脑袋被石头砸过,才会主动上门。
由此,着实省去不少麻烦。
这种便宜,唯杨御史可得。无论谢状元还是顾榜眼,都仿效不来,只有羡慕的份。
车到武学门前,并未停留,而是再行百米,停在一座官学前。
递出御史腰牌,守卫立即让开道路。
大门洞开,杨瓒下车步行。
绕过影壁,迎面一座空阔校场,二十余名舞勺少年,着一式短袍,随训导练拳。另有十几名七、八岁孩童,靠着墙角,正蹲马步。
杨瓒一身绯色官袍,站在皆是青衣蓝袍的官学中,极其醒目。
不到片刻,即有教授来迎。
知杨瓒此行乃是“私访”,不为公务,略松口气。引杨瓒离开校场,往二堂行去。
穿过厅门,即有朗朗读书声传来。
两人同时放轻脚步,行到窗外,见室内情形,不禁现出笑容。
官学乃是新办,儒师训导由国子监和京城武学调任。教授文章经史同时,不落兵法武艺。
君子六艺,被列为基础学科。
上马能仗剑卫国,北驱残敌,下马能诗书成文,定治国安邦之策。
学中子弟,不拘勋贵寒门,民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