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帝师 > 第 112 部分

第 112 部分(2 / 4)

“安化王等贪婪无度,枉法敛财,结交匪类,罪名不小。更有擅调边军,截杀锦衣卫之嫌,除爵亦不为过。”

“于此时,朝廷稍有风吹草动,即会如惊弓之鸟。若其狠下心来,孤注一掷,铤而走险,乱势骤起,于国于民都是祸患。”

话至此,李东阳忽然停住,翻开手掌,五指缓缓收拢,旋即放开。

“欲断其根,必先斩其枝。”

“藩王信用之人,幕僚之外,多为长史司属官。”

“以续修玉牒为名,召各府长史入京。趁机于宗人府擒拿,交厂卫审问,必得详实供词。”

交厂卫审问?

谢迁面露不愉,刘健直接出言反对。

以宗人府的名义,召各王府长史入京,的确是好主意。圣祖年间传下的定例,安化王等纵有疑惑,也不会公然违背,落人口舌。

擒拿之人,当交刑部大理寺。退一万步,也该留宗人府询问,为何交由厂卫处置?

“此事不妥。”

“希贤兄,遇非常事,当行非常法。”

见两人兀自皱眉,李东阳话锋一转,道:“两位可知,天子建造豹房的本意?”

“本意?”

李东阳拂过长须,看向谢迁,道:“说到底,此事同于乔亦有几分关系。倭国使臣归来,天子立即下敕,其中关联,两位可曾想过?”

刘健谢迁满脸疑惑,这有什么关联?

他们又不是李东阳,有善谋之名,心有九窍,没事就喜欢七想八想。

表情过于直接,李东阳差点拽断两根胡子。

深吸气,定了定神,方将所知内情娓娓道来。包括为豹房题匾因由,均说得一清二楚。

王守仁建议杨瓒,剿灭海匪,为内库国库捞钱,奏报天子是必然,内阁也要透出几分消息。

接到奏疏,朱厚照琢磨半日,召李东阳东暖阁觐见。

其后以题匾的名义,请李阁老豹房一游。

走进豹房,目睹成排的作坊,白花花的官银,加上朱厚照的解说,李东阳终于晓得,杨瓒钦差江浙期间,都做了些什么;也彻底了解,为何天子会下令,打造几十面木牌,郑重其事送去倭国。

说到底,两个字:银子!

“海匪藏宝,倭国银矿,朝鲜米粮,锦衣卫俱记为簿册,交入朕手。”

“内库所得,将取四成,充军饷灾银。”

“户部及光禄寺库,送入多少,清点之后,上报何数,朕不明说,不代表不清楚。”

无论是官员的表礼,还是查抄的赃银,数目为何,朱厚照一清二楚。

送入承运库,管库太监是弘治帝的老伴,有他盯着,自不会有谁敢私藏一两。运入户部和光禄寺,则是另外一种结果。

真金白银,成箱堆入库房,少有人不会眼热。

贴着封条,自然没办法。但入库之前,总要一一清点。

这一清点,就点出了问题。

凡是过手的银箱,都要少去大半。

从上至下,从朝廷命官到不入流的小吏,都是金银迷眼,贪心不足,肆无忌惮。少者几两,多者百千,乃至上万,贪墨之数逾半。

金银有数,总还有几分顾忌,不能太过分。

待估价的金银珠宝,成为重灾区。

珍珠小斛换大斛,宝石以小箱换大箱。

金银首饰融掉,玛瑙玉石私藏大半。古玩字画,干脆以污损的名义,不入库房,全部中饱私囊。

李东阳挂着户部尚书的官衔,名义上不理部内之事,实质于官员贪墨,知晓得一清二楚。

大学士的府库内,即有下属送来的古人字画。

责其不顾朝廷,本心贪婪,实是言过其实。官场规矩如此,纵是阁老之尊,也不能轻易免俗,径自跳出规则。

如杨瓒一般开了外挂,初入官场仍要小心翼翼。

手握金尺,腰佩宝刃,依旧要左手刘公公,右手王主事,紧随顾同知前行,步子不敢迈得太大。

说句不好听的,掉进天子挖的坑里,爬不出来,好歹能活命。跌进同僚设的陷阱,怕是连怎么死都不知道。

杨瓒递送奏疏,本意是希望天子稍露口风,透出些“外围”消息。回京之后,也好向三位阁老交代,少些阻力。

哪会想到,熊孩子太光棍,请李阁老游豹房,该说不该说,一股脑都说了出来。

好在朱厚照聪明,找来的是李东阳。

要是缺心眼,找来刘健,难保不会当场喷火,脑门鼓起青筋,抽出长剑,直接追杀江南。

刘阁老身手不凡,不说战无不胜,也是打遍六部少有敌手,李阁老可以作证。

谢迁的话,至少有谢状元在前边挡着。

比起给杨瓒好看,修理儿子,明显更为重要。让你小子不听话,敢长歪,必须给老子长回去!

最终,是否能如谢阁老之愿,唯有天晓得。

李东阳游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书单:长风渡造作时光无论魏晋贵妃裙下臣含苞待宠观鹤笔记大佬都爱我[快穿]顶级偏爱黑月光拿稳BE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