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走向现实的乌托邦计划(4 / 5)
总工怎么不在?”
孙总工是动力部门的负责人,是基地里难得地一名长者,今年都有七十多岁了。
动力部门办公室研究人员说道:“孙老到超燃冲压发动机项目组去了。今天要做一款新材料的验证。他一直很关心,早早就去了,”他看了一下手表。又说道,“实验都进行了好几个小时了,估计快要结束了吧。总经理要不再等等?”
“不等了,我们过去!”杨科维奇向汪工点点头,两人并肩出去。
汪工联系到他特意来找自己和孙老,猜到了他的想法,在过道里,低声问到:“是不是准备进行发动机试制工作了?”
“是的。老板传话过来,说他的小卫星进展很快。让我们派人过去,借着这个机会,将我们的空天飞机计划纳入小卫星计划,作验证性实际测试。”杨科维奇认可了他的判断。
汪工皱了皱眉头,说道:“是不是太仓促了?超燃冲压发动机,也就这一年才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而且这还是模拟验证地效果,连发动机设计,都还没完全定型。我们要做出样品来,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杨科维奇承认他说的有道理,可还是说道:“老板也是不得已啊!空天飞机地核心就在于组合式超燃冲压发动机。可是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启动速度是五马赫,我们无法在地面,取得试验数据,也就更谈不上改进了。几内亚比绍这点点地方,飞机一开加力,就飞出了空域,连试验的基础都没有。再说,我们也不敢在其他国家的注视下,公然试验超燃冲压发动机。
现在有了模拟世界,听说环境系统模拟,采用了大量登月项目组进行验证时的航空航天数据,保证了模拟系统尽可能贴近真实,对我们地研究帮助很大。可是,这毕竟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真实性,研究中的一点点小失误,都会让实际运行中出现无法挽回地损失。现在能够有机会进行实际验证,当然对于我们收集数据、改进发动机设计,都有极大的帮助。”
发动机研究一向是一个大困难。
因为燃烧室的火焰燃烧,很难用计算机模拟出来,人们只能在计算机的帮助下,更多地采用实际测试的方式,用风洞来验证设计效果。
当初歼十的设计过程,都是采用了风洞加寰宇公司超级计算机的方式,来进行研制的。
而且即便是十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也主要是进行发动机材料的研究,还无法完全用计算机,作从头至尾的设计验证。
这个投入
般的国家,都无力承担的。
而超燃冲压发动机设计,更是超出普通航空航天发动机的困难。
冲压发动机是广泛运用于导弹、超音速战机地一种特殊发动机。它的设计思路来源于涡喷。取消了涡喷复杂的涡扇进气装置,结构更加紧凑、简单,易于制造。
但冲压发动机由于没有了涡扇进气装置,它就需要有一个初速度,让发动机运转。
冲压发动机启动的最小条件,是不得低于零点五马赫。
超燃冲压发动机,其实是专门用于近地轨道巡航战机的专用发动机,它的启动条件更加苛刻:最低启动速度,不得低于四到五马赫!
这样高的要求。使得超燃冲压发动机,根本无法在地面进行测试,必须装上验证机,上天测试!
谁能保证自己设计的超燃冲压发动机绝对没有问题?
初期设计产品,必然会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设计错误,每一个错误,所带来地都是验证机坠毁、发动机爆炸等灾难性结果。
这样的研制。就是美国这样超级富有的国家,不是迫不得已,他们也不会如此烧钱!
美国搞超燃冲压发动机,一直在随着国际形势变化,而断断续续。在苏联也在研制的时候,美国立刻启动研发机器,不惜工本的研制。国际形势稍一缓和,他们就马上以经费不足为借口。停止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研究工作。
因此,即便他们已经搞了几十年了,验证性发动机作了一大堆。飞行试验也先后进行了上百次。
但美国始终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思路,时断时续,又常常从技术进步中确定新的研究方向,提出不同地设计要求,影响到研发公司的研究方向。
非洲基地的初期研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之后有了超级计算机,研究进度快了许多。
动力部门的研究人员们用了尽可能多的模拟演算。来确定最终的实际方向,采用了变几何进风通道的设计思路,来全力攻关。
这十年来,虽然他们一直没有推出实物,但与此相关地技术障碍,都得到了一一的解决,积累了关键的技术。
最终让超燃冲压发动机小组,获得支持地还是光电混合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到来。
超乎寻常的模拟真实能力,让研究小组可以抛开算法难题,直接赋予发动机模型相关的数据,构建一个近乎于真实的发动机。
不同条件气动环境下,发动机地变化,都清晰地摆在研究人员的面前。
长期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