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部分(3 / 3)
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不止是为孟才人的深宫岁月,还为人殉、这暗无天日的残酷而心寒。对自己所爱、或所恨的人,只要权力在手,竟然都可以采取这种惨无人道的手段去占有或者惩罚。
武则天入尼庵逃了一条生路,他日重回大明宫,执掌帝位,堪称千百年宫闱异数。但是更多的,是像孟才人这样宫人。或许,孟才人还是幸运的。她有才有貌,唱罢一曲《何满子》,肠断而死,死得比较突出,让张祜这样有良知的文人恻然,很为她哀叹了一把。张祜写了《孟才人叹》——
偶因歌态咏娇颦,传唱宫中十二春。
却为一声何满子,下泉须吊孟才人。
然后又写了宫词《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纵有人感慨惋惜又怎样呢?几千年悲苦如黄连的女子,并不见少,她们的命运也没有彻底的改变,生在什么样的年代,就要承受什么样的命运。无论是何满子还是朱淑真,都无法逃脱。
开头说到朱淑真的《断肠词》,那的确是一本让人读完感伤不已的词集,很适合想把自己往忧郁里折腾的人看。《断肠词》带着强烈的个人意识,《何满子》点破的则是笼罩在中国女人身上绵延了几千年的悲剧,唱出了她们的哀音。
这个境界,就不好用悲伤来形容,那种情绪更接近于伫立野火焚原后的荒野上,扑面而来的、无可言说的悲凉。
一样断肠,却是两样心肠。朱淑真怜悯的是自己。情真意切,当你触及到一样的情绪时,你就会和她一样悲伤;张祜怜悯的是被红墙黄瓦禁锢的宫人们,这种悲伤如同秋日的萧萧落木,寥落高天,有广大而深远的意境,就像一个人心怀释迦大士的悲悯之后,明白慈悲无处不在。
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我始终没有弄明白。为什么一个人,仅仅用28个字,就可以把秋意这样深刻清晰地描摹出来,下笔又是那样浅淡。
看上去,浑似——漫不经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离人,哪一个不是寻常季节,寻常见的景物?就是道上随便扯个农夫,樵夫,也能认得出,说得清的东西,怎见得到了他马致远手里,这么组合排列一下,就通了灵窍,轻轻地挣壁而出,化身为龙了呢?
“枯藤老树昏鸦”,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寒鸦数只,哑哑枯叫。
若你是离人,天涯道路无尽,日已暮,乡关尚不知在何处,又怎禁得,老树寒鸦的逼促,一声声叫得人心惊梦寒?归途漫漫,牵动了乡愁泛滥,脚步沉重的离人又如何能够涉水而回?
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弥漫开去。像一朵渐行渐近的黑云,渐渐笼住人心。
“小桥流水人家”,枯涩发黄的归途中,突然看见远处有小桥流水,绕水而居的村户;天空有炊烟飘荡,随风袅袅,像游子羁客身体里按捺不住的乡魂。
长风几万里,梦魂不到关山难。
这个人,牵着那匹瘦马,走过桥上。溪水清透,他看见自己的脸,皱纹纵横如山岳,鬓发已斑白。苍老,这个从未在心里停伫的词,突然,突兀地出现在面前,凌厉得让人无从逃避!
曾经是多么年轻的少年,策马扬鞭,以为功名理想全在远方;以为匹马单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