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黎明曙光(12)(6 / 6)
在这一刻他们似乎看到了皇帝英明的一面,这样的处置对于谋反这样的大罪来说已经是极其仁慈的,不然按大齐的律法是要使用重典的,凡涉及谋反案者诛无赦。
他们开始期待日后皇帝亲自主政,大齐只怕会赢来最美好的春天,只可惜,在下一刻他们的期待是昙花一现了。
皇帝猛烈地咳了起来,一串鲜血从他的嘴角流下,看起来危急万分,李凰熙急切地让神医进来诊脉,皇帝却摆了摆手,甚至拒绝了她递过来的参片,他此时已感觉到大限将至。
“凰熙,别再做这无用功了,朕吃了也不再顶用……咳咳……”皇帝道。
李盛基忙端起一杯水给皇帝,皇帝看了看,摇摇头,朝一旁的太监示意一眼,当即第二道圣旨又宣读出来,这是一份传位诏书,皇位传给忠王李盛基。
“三哥,弟要先行一步了,这大齐……就交给你……了,你要记住……永远不骄不躁,兢兢业业……守住这祖宗留下的江山……”
李盛基满眼含泪地看着他的亲弟弟,“皇上,兄记住了。”
皇帝这才宽心一笑,眼睛在四处搜寻,“明福呢?朕的明福呢?”他没有看到女儿,眼里有着焦急之意。
李凰熙也看了看四周,那该死的堂姐又去哪儿了?宫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她不知道吗?
“把朕的明福找来……”皇帝连咳血边急呼,试图起床去寻找女儿,李凰熙与李盛基忙拦住他。
李凰熙正要唤人去将明福公主找来。
“父皇——”一声娇喝,青丝垂在身后,披着厚厚的明黄色大氅的明福公主哭着冲进来,奔至皇帝的龙床前,“父皇,女儿来迟了,父皇……”
丧钟敲响时,她已睡得熟透了,旁边的宫女太监也没有一个人来禀报给她知晓,只是她在梦中梦到了母后,她在使劲地摇醒她,告诉她,她的父皇正在等她,要为她安排好后路。
她这才披上大氅匆忙赶来,哪知会看到父皇这个样子?
皇帝伸手轻轻地抚摸着女儿姣好的面容,将她的手交到李凰熙的手上,面朝自己的兄长,努力地聚起精神,他道:“皇兄,朕只有这一女,朕死后,望兄长一定要加以庇护,不使她这孤儿日子凄惨,可应朕否?”这番话他说得极其流利。
“皇上何必这样说?即使没有这嘱咐,臣兄也定当将明福当成自己的女儿看待,绝不会有半分循私。”
皇帝满意一笑,又看向李凰熙,努力道:“凰熙是能干的,你与明福年龄相当,要多包容她的任性……”
“皇叔你不用说了,臣侄必当做到,终我一生,必会让堂姐生活无虑,婚姻幸福,凰熙永不忘今日一诺。”李凰熙握紧明福公主的手郑重道,这话带着浓浓的鼻音。
可听在皇帝的耳里却又是那般的悦耳,他没看错人,“那朕就放心了。”
一旁的明福公主没再像往日般一不顺心大嚷大叫,毕竟她也知道她的父皇要走了,所以只是在一旁在哽咽着。
所有的精气神都在耗尽后,皇帝不再有精神,双眼的光芒急速地消散,他环顾了一眼这座住了很久的帝王寝宫,终究到了告别的这一刻,他才发现他还是留恋的,毕竟他的大半生都在此度过,除了这里,他也想不起别的地方。
一生的荣辱在死亡面前都显得不再重要,皇帝想了很久,想了很多,最后,他渐渐闭上眼睛,那是母后在召唤他了。
他的嘴角噙着一抹微笑,母后,儿臣没有食言吧?这黄泉路上,儿臣绝不让你孤单,我们母子终可以再相会了。
“父皇……”明福公主扑到皇帝的尸身上痛哭流涕。
包括李盛基与李凰熙在内的所有臣民都跪下恭送大行皇帝归去。
至德五年的十一月初二五更天时,至德帝李季基驾崩,仅比其母隆禧太后迟了一天,这样的巧合在史书仅只是记载了个日期,在帝王起居注里也只记载了他最后的言行,其余却是一片空白。
这给了后世的史学家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他们研究隆禧太后生前的脉案与她的离奇薨逝,再到至德帝死前的言行,试图去解构那一日一夜发生的一切,有人大胆地提出弑母说,却又有人加以否定,两派相争不亦悦乎,只是真实的历史已经掩埋在黄沙之下,徒留后世的种种传说。
当李凰熙走出帝王寝宫时,天边红日正在徐徐上升,一个帝国将迎来全新的一页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