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溃败与自由(3 / 4)
部已经有了相应预案,如果骚乱无法制止,边境警戒部队就会开枪。
“总理阁下,根据我们掌握的情报,苏俄士兵大都是刚刚征召的新兵,只要回到俄罗斯,呼吸到自由空气,就会成为最坚定的近卫军战士。他们的家人在欧俄,解放欧俄同样会成为他们的愿望。”伊戈尔信誓旦旦向中国总理承诺,但内心同样对这些人心怀恐惧,谁能保证其中,没有混杂社工党信徒,但伊尔库茨克已经做出选择。
毕竟苏俄士兵是同胞,俄罗斯人,没人愿意看到他们进入德国战俘营。“人道主义,是自由国家与极权国家根本的不同,总理阁下,过去二十余年中,数以百万计俄罗斯人,为了自由不惜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穿越铁丝网、地雷、机枪组成的警戒线……”面对司马的沉默,伊戈尔试图用人道主义,中国总理和中国人最喜欢的名词说服他。
听到伊戈尔的劝说,司马想到国内多个人权组织要求政府开放边界,解除苏军溃兵武器前提下,准许以难民身份入境。他们看来,这是人道主义援助。一直以来,普通中国人对苏俄缺乏想象,对苏俄,国人了解大都是报纸对脱苏难民的采访。
人们住在工厂化住房里,建筑像火柴盒,外表上毫无二致。苏俄青年命运自出生之日起便已注定。托儿所,蹲坑排便也以集体方式进行,所有儿童必须等最后一个拉完才能一起起身,这是接受社会教育第一步。苏俄人喜欢阅读,但所有报纸内容大同小异,头版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政治演讲。艺术为人民服务,但政府决定什么是时尚和艺术。
古拉格农场、集中营似乎就是苏联全部。谴责苏俄政府和援助脱苏难民,虽有政治和意识形态考虑,但更多出于人道主义情怀和对自由这一基本权利的认同。毕竟现代历史上从未有一个国家,建一堵墙把本国人民关在里面。帮助他们自然是自由中国人当仁不让的责任。
过去,中国人也一直这么作,军人会冒被枪击危险拯救穿越边境时被打伤俄罗斯人,平民会为他们募捐,里海渔民同样会帮助他们偷渡。但现在呢?开放边境,等于让十几万解除武装的苏俄军人在国防军防线上穿行。如果德军尾随而至,边境一侧的国防军能否威慑德国人?苏俄军人会不会……林林总总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总理阁下,现在您笔下掌握的不是十余万俄罗斯人的生命,而是俄罗斯人对自由的信仰。你曾说过我们和苏俄的分歧不是关于意识形态的,而是关于自由的,自由可以被包围,俄罗斯大地可以变成监狱。然而,人们追求自由的心不会因为极权监狱而消失。极权暴政注定会失败,因为它经不起良知感化,经不起真理拷问,经不起人类自由天性冲击。”
伊戈尔继续说服。沉默良久的司马站起来,直视伊戈尔大使,“伊戈尔大使,中国今天仍然像过去一样坚定的捍卫人类的自由和尊严,无论前面道路多么凶险,无论极权威胁来自何方。我们会开放边界,会给予追求自由的人民以帮助,就像我们曾经做过的一样。”
沙洲,靠近西岸的沙洲已经变了颜色,沙洲上挤满瑟瑟发抖的人群。他们游到河对岸时被中国军队用子弹赶回来,数万人挤在狭窄沙洲上,绝望的望着对岸土地。身后炮声越来越近。乌拉尔河河水尽管并不算急,河水没膝,伊万可以清楚感觉到河水的冰凉,置身河中,伊万望着身后绝望的人们,浑身湿透的他们在风中瑟缩身体。
身后是随时会扑过来的德国军队,政治委员的枪口,面前,百米外对岸,冰冷的枪口同样指着他。如果几个星期前就逃的话……大家都在心里后悔。几星期前,逃到对岸,会受到欢迎,而现在,等待的却是枪口和子弹。尽管中国人并没有直接扫射,但打在河边的子弹还是断绝了他们求生的企图。
河水没腰时,伊万咬咬牙,猛的扑进冰冷的河中,奋力朝前方游去。身后沙洲上,人们都站起来,望着这个年青人,难道他不知道对面中国军队会开枪吗?奋力游动身体的伊万每次抬头,都可以清楚的看到河对岸高达数米的警戒塔,甚至可以看清警戒塔上的机枪手。河滩后方高大的铁丝网变成蛇腹网,那里不再是边境而是阵地。“他们不会开枪。”
“长官,一个人游过来了。”拿电话的军士望着河中拼命朝这边游来的人,对电话另一头的长官报告。一小时前,他们用机枪扫射河滩,把企图接近河滩的苏俄士兵赶回河中央的沙洲上。其它哨所甚至不得不向那些人开枪,以阻止苏俄军人踏上中国领土。“作好准备。”放下电话后,军士冷冷的下达命令。
机枪手接到命令,打开机枪保险,瞄准距离河岸越来越近的苏俄士兵。终于,那个人在河中站起来,他已经靠岸了。“长官,要开枪吗?”踩到河泥上时,伊万已经筋疲力尽,距离河岸还有几米距离,他们会开枪吗?朝前走时,伊万脱掉身上湿透的黄军装,一步一步朝前走去,距离那片土地越来越近。
望着脱掉军装的俄国人,军士非常为难。几天前,这片土地,对于苏俄人而言还是自由之地。而现在……“长官……”端着机枪的机枪手再次抬头,一旁的狙击手已经端起狙击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