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远方(3 / 3)
打扮及气质来看,绝对不是穷人。她身上的衣服,三年前曾在穆晴身上看到过,人家穆小姐穿的衣服会差吗? “有意思啊!”粱思雅放下筷子显得很兴奋。 “有意思?”女孩的回答让陈翰墨很诧异,这地方会让人有这种感觉?像这样的女孩应该喜欢大都市生活。 “很有意思,在这种地方,人可以找到自己的价值不是吗?”粱思雅答非所问。
陈翰墨不明所以。饭店墙上有两人半身像,一是父亲,另外一个是有突厥斯坦之父称呼的阿格那耶夫.阿塔威哈尼的画像,小时候自己好像见过他,他还送给自己一些价值不菲礼物,父亲离任时,都交还给国家档案馆。
“你们学校学生都会说汉语吗?” “请注意,是国语。”粱思雅提醒道,陈翰墨一愣,有区别吗? “国语是中华联邦内唯一官方语言,是中华联邦各族人民日常交流用语,是国家官方标准通用语言。汉语是中国境内繁杂的地方方言统称。”粱思雅用官方口吻提醒年青军官注意用词。 “是我失口了!”女孩的提醒让陈翰墨意识到问题所在。
多年来国内不惜重金,派出众多老师到突厥斯坦普及义务教育,说是提高当地文化水平,实质却是实行同化政策。至于突厥斯坦繁杂的土著语言,在二十年同化过程中,被挤压的没有任何生存空间。突厥斯坦不同于韩国,没有自己的文化,更有利于同化政策推行。像新疆,长年同化政策使得缠回不会说本民族语言,语言和文化上的认同是同化政策的根本。
同样淡化了宗教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突厥斯坦假期和国内一致,没有宗教假期。尽管当年宗教在突厥斯坦独立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由军团是一支依靠宗教团结起来的军队,但后来却毅然关闭了宗教学校,随后中国化教育在突厥斯坦强制推广。尤其寄宿学校,学生从入学基本上脱离了家庭环境的影响,没有宗教、没有传统,有利汉式教育普及。
不过在陈翰墨看来,教育作用虽大,但远没有移民作用大。二十年来,一千万移民控制了突厥斯坦中上层建筑,在突厥斯坦不会国语,看不懂报纸、听不懂收音机,寸步难行,现实社会逼迫土著人改变。
“中国人,不说中国话,还是中国人吗?”偶尔有人质疑同化政策,父亲总会如此回答。民族可以存在的,但语言必须共通,一代人很难做到,但两代、三代呢?总有一天父亲的愿望会变为现实。陈翰墨心中不禁佩服这个大自己三四岁的女孩。
“新一代中国人,一手拿算盘,一手拿儒学经典,腰间别着武器。算盘是挣钱的、儒学是教化万民的、武器当然是用来杀人的。”女孩无疑是中国的右手,教化!教化最终会改变一切。而教化的保障是什么?无疑是腰间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