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新的开始(3 / 4)
于对未来的担心,司马内心深处难免担忧。历史面貌面目全非,让司马无从把握。 “中国、美国、德国、苏俄、英国、日本!”走到地图边,司马仔细端详这几个国家,他们在历史上是二战主要参战国。但与历史上不同的是,中国的实力远比历史上强大,工业产能甚至接近美国,在此次战争中,中国应该怎样选择呢?
“哎!难啊!”想到未来的道路,司马叹息道,对于自己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在未来的几年中,国家需要面对太多问题和困难,稍有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尽管拥有原子弹,但中国的原子弹根本没有威慑力,因为没有威胁他国的运载工具。 “运载工具,该死的运载工具!”
想到达载工具,司马忍不住破口大骂。弹道导弹没指望了,直到去年十二月,弹道导弹的研制还停留在探空火箭的阶段,光探空火箭就研发十二年,并不比其它国家先进多少,唯一值得骄傲的就是重量、射程上大出很多。按照现在的进度,不可能弄出洲际导弹。更何况自己压跟就没想过能弄出那玩意。
想到这,司马拿起电话叫来空军司令郑培林。 “总理,从H-17服役后,空军远程轰炸机骨干就是H-17。兰芳危机期间,空军参谋部意识到空军必须装备新的远程轰炸机,但受限于技术和资金,在长达十余年时间内,主要工作仍是对H-17进行改进。”说到这郑培林不太自然,当年战争结束后,总理说:在一定时期内,军队需要服从大局,为经济做出适当让步。尽管空军有需求,但却无法下达标书,只能不断的改进。
自己做的决定自己会不知道,司马打断了郑培林的汇报, “我知道,当年压缩军费支出,是我做出的决定!我想问的是现在,空军有制定超远程轰炸机的计划吗?”郑培林点点头,从公文包内取出一份厚厚的手册递到总理面前。总理在打电话时说的非常清楚,需要知道空军轰炸机的资料,那怕是停留在计划书上的也要带来。
“总理,空军在二十七年十月向中华航空、于氏航空以及上海航空下达研制新型远程轰炸机的规格说明,并且分别向三家公司支付六百万元研发经费。现在各公司均已完成超级轰炸机的全尺寸模型设计。今年空军向各公司追加二百万元经费,用于实机研发。”
战争结束后,空军奉行的政策是:空军养公司,空军虽无法保证大规模下发定单,但空军利用研发经费投资,确保国内大型飞机制造公司,不至于无米下炊,毕竟享有无理由禁止某型飞机出口的空军,限制了各公司飞机出口,这是一种补偿。
接过厚厚的文件手册,《共和二十七年国防空军远程轰炸机规格说明》,司马心中非常激动,但愿……但愿这是自己需要的。 “最高时速620-643公里,最大航程8500-9000公里,最大短程低空任务载弹量9000千克,要求装载1000千克炸弹时作战半径能达到最大航程50%……”跳过详细的技术指标,司马特别留意最关心的具体航程、性能要求,心中颇为不满, “这就是你们的超级轰炸机?”
尽管最近几年很少关心军方武备发展,但也知道F-5战机研发前,国防科技委员会就向中华航空转让X-16型试验战斗机的气动数据,也就是P51战斗机的气动数据,指引他们在研制时少走弯路。自己看过战斗机图片,尽管采用气动数据,但是两者似相非相,不过具体性能和外型非常接近。
惯例,空军提出超级轰炸机要求后,中央流体研究院和国科委一定会同这些公司分享B29的气动数据。分享气动数据,可以确保各公司保持自身研发水平,而且还可以提高各公司的技术水平,这是51区在过去十几年中,通过不断实践之后总结出的经验。或许,B29非常先进,但绝对不是自己需要的。
“是的,总理!相比H17型轰炸机,H27无疑是跨时代的,一旦服役,将会成为真正的空中王者。”显然郑培林没有留意到总理的不满,依然赞叹不已的吹嘘H27超级轰炸机。空军司令郑培林最为自傲的就是手中世界上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素质最好的远程轰炸机部队,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空军用轰炸机打败了一个国家,这足以令人自傲。
不过随着英、美两国数年前,同类轰炸机的服役,尤其是英美两国的新型轰炸机性能已经将H17轰炸机甩在身后。这让一直占据航空技术至高点的国防空军非常不舒服,为此潜心研究一年后,以航空技术最高水平为基准,空军技术部门提出规范,向各公司下达了研发超级轰炸机技术规范。
“不!这不是最好的,至少不是我们需要的!”心怀不满的司马打断郑培林的汇报,话锋一转,严厉的声音变得温和, “H27技术规范以兰芳危机为基准,即从新地岛基地或俄罗斯基地起飞足以威胁欧洲。但是必须注意敌人的不确定因素,我们不能确定敌人一定是英国、苏俄,所以需要新型轰炸机。当然H27规范可以继续推行,它将帮助我们完成技术积累。我粗略写一个技术规范,让技术部门研究一下。”
说话间,司马拿起笔在信纸上随手写了几个数据,然后递交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