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特权与瞩目(3 / 4)
谢斯基吐出嘴里的灰土咒骂着空中的飞机,同时招呼惊惶失措的士兵朝前走。
瓦良谢斯基带领分队一直穿过四座大楼,在街口处钻进一处未被炸垮的下水道,喀山城市下水道系统是由法国设计师设计,始建于1890年,中国入侵者和他们的走狗攻入城区后,纵横交错的下水道就成为红军分队发动突袭的道路。在漆黑一团的下水道内穿行的瓦良谢斯基感觉下水道的拱顶在震动,显然是 “秃鹫机”投掷的重磅炸弹或者是中国人重型臼炮轰爆时带来地晃动。
“上帝一定是中国人!”想到中国在欧战前还是任人宰割的弱国,而现在他们的军队竟然在俄罗斯横行,而他们精良的装备更是前所未见,瓦良谢斯基心中不禁如此感叹。在阴暗的下水道内甚至见不到老鼠,老鼠也被连日来的炮击吓得不敢出窝。走了半个多小时后,伴着水格栏透进的光线传来一阵中国话,瓦良谢斯基挥手示意分队停止前进,小心翼翼的走过去,透过碎瓦砾掩盖一多半的下水格栏,瓦良谢斯基看到五六米外指挥员模样的中国军人正在呼喊什么。
瓦良谢斯基把冲锋枪递给身后战士,接过步枪拉动枪栓为步枪上膛,按照司令制定的作战计划,打死一个中国侵略者比打死十个白匪军更有效,中国人才是这场战争的总策划,必须要把中国人打怕他们才会撤军。瓦良谢斯基手握步枪瞄准地面上一无所知的中国 “军官”,同时亦不忘坚起耳朵倾听隐约传来的炮声,等待开枪机会。 “要在爆炸时开枪!”这是瓦良谢斯基从狙击队狙击手处学习到的经验,这是狙击手用生命换来的经验。
“轰……砰!”在爆炸声响起的同时瓦良谢斯基扣动扳机,正在指挥部队的中国军官瞬间摔倒在地,随即地面传来惊惶失措的呼叫声。 “快,快走!”确定击中目标后瓦良谢斯基连忙拼命朝前跑去,未敢做任何犹豫,在分队跑出十几秒后,下水道内传出接连不断的爆炸声,紧接着是一阵密集的冲锋枪扫射声,不过从枪声判断瓦良谢斯基知道对方并不确定自己的方位。
发生在喀山的一切对中国似乎并没有太大影响,尽管中国每一个省、每一个城市每天都会举行 “为俄国前线募捐”活动,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场旨在恢复国家尊严、地位的战争距离太遥远。此时在西北通往京城的公路、铁路边上演的 “大进军”,吸引了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世界的注意力。西北青年学生发动的大进军跌破了全中国的眼珠。
“这绝不是一次军事进军,它是国民意志、力量的体现,同样亦是国民的觉醒,他的目的不是为了推翻一个政权,而是以国民意志迫使老爷们正视国民的选择、国民的呼声,当正规渠道被封锁、被打压的时候,国民中最精英群体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去发出自己的呼声,他们并不愿意用枪炮去说话,但如果老爷们选择使用武力,国民精英绝不吝于用自己的和老爷们的血去为中国的民主自由之树浇浇水,在这里笔者郑重发出呼吁:任何向国民精英开枪之人,即为国民之公敌。”
九月十九日也就是西北青少年学生发起大进军之后的第二天,《西北时报》、《西北实业报》、《大公报》等国内数十家主流报纸在头版刊载了这篇《国民的觉醒》的文章,文中毫不犹豫的扣了几顶大帽子,西北学生成了 “国民最精英”,而胆敢阻拦开枪者则成了 “国民公敌”。 “现代政治宣传艺术在于,他有时往往比枪炮更具威力”西北政治宣传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在这时得到最充分体现。
在随后几天中,国内各社会团体、南北数十个省督军、省长纷纷通电全国,同样引用了那句 “任何向国民最精英者开枪之人,即为国民之公敌”,尤其是西南各省督军们,甚至喊出 “伤一名学生,西南即出兵,以维正义”。
从西北出发的学生军,在进行五天长途行军后,脚上的水泡早已是挑了再挑,尽管队伍看似整齐,但是每一个人走起路来还是一瘸一拐的看起来非常吃力。而在各个纵队边,却有一些看起来精神十足的青少年,他们走起路来腰板挺得笔直,同时高举着 “**中学”旗帜,这些是三天来新加入的纵队,他们来自途中经过城市的中学。每当 “青年近卫军”经过某一个城镇时,除了受到从地方官员到地方民众列队欢迎接受人们掌声和鲜花之外,一些孩子还会跟在同学们身旁,用略显稚嫩的嗓音唱着战歌。同时还会有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的青年加入 “国民最精英”的纵队。
“每一步都要放稳、放平,掌握好从脚跟到脚掌的要领,只有整个脚掌着地,才不容易打泡……”刘家祥脑中不停重复出发前教官的交待,同时尽可能以 “最标准”姿势迈动步伐,防止脚底打泡。看着身边西北三校 “大哥”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吱牙裂嘴的模样,有过同样经历的刘家祥充满同情。 “我们是民族的最精英,我们是共和中国的栋梁,处变不惊,庄敬自强……”尽管对这首歌并不熟悉,刘家祥和身边同学仍然跟着唱起来,这首歌是在行军第三天西大音乐系同学临时谱创,长途行军总能激发人们的灵感。
“意志坚定,百炼成钢,那管它腐朽之气浓,那管它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