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留学(3 / 4)
国内实业界发展迅速,但技术严重不足对实业界而言影响很大,这恐怕也是国内实业界钜子们不惜花费巨资建立这个教育基金会地原因。
“太炎先生,在建立这个基金会的时候,有人问过我资助三千名学子出国留学,一年学费加生活费需要二百万元,这么做值吗?我地回答是值,那怕就是花费一千万都值,一个国家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太炎先生,相信当德国政府同意大规模接收中国留学生的时候,恐怕要不了多久英、法、美三国也有可能跟着表态,支持接受基金会资助的学生到三国留学,他们是不会坐视咱们和德国人走这么近地!这些帝国主义国家从来都利益至上。”对于章炳麟地惊喜,司马虽然很是高兴但是还是尽可能平静地开口说到。
按照司马最初设想,美国才是近期派出留学的第一选择,毕竟在这个战争时期到德国所费周折太多,而且路上还需要承担很多地风险,所以并不是最佳选择。但是在和美国大学进行接触后,美国大学入学限制是司马无法接受到的,尤其是他们那个所有学员必须像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一样,接受几年预科学习后方能赴美,这一要求太过于苛刻,在时间上司马绝对无法接受。
正是因为如此,司马才会在这个时代理工科学者圣地德国的身上打起了主意,只要能够在德国身上打开一扇大门,英国、法国、美国出于政治上地考虑,必定会放宽对基金会派出留学生的限制。教育才是一切的根本,而目前受限于目前国内的能力,恐怕短期之内若想寻求高等教育上的突破,只能通过大规模派出留学生地方式,以弥补中国接受过高等教育人员的不足。
正是因为如此,司马才会联合内地实业家们一起建立这个以资助学生出国留学为主的教育复兴基金会,目的就是通过大规模资助留学生,来解决目前的技术困局,毕竟外国专家学者,只不过是一时应急而已。
“师傅,麻烦你快点!快来不及了!”看着眼前这个做着油条果子的师傅动作显得有些儿慢,心下大急的沈良旭焦急的开口说到,如果不是怕在考场上到时受了饿,考不出好成绩,估计沈良旭根本不会在这里等着吃早点。
“早知道昨温书时就不温那么长时间了!”因为并没有怀表不知道时间的原因,沈良旭并不知道这会已经几点了,只是在心里焦急地埋怨着自己,如果错过这么好地一个机会,沈良旭恐怕会后悔一辈子。今天是由国内各省实业界知名人士联合资助的中华复兴教育基金赴德国留学生考试筛选的日子,只要通过入选考试,就可以得到中华复兴教育基金会资助学费以及生活费赴德国留学地机会,虽然此次基金会提供的资助学生名额高达3000多人,但是这样的名额分配到全国各地,仍然是杯水车薪。
“先生,这是你……找你钱。”刚榨好几根油条果子的师傅用报纸把油条果子包了一下,就递给眼前这个显然是有什么要紧事的年青先生送了过去,结果没曾想那年青先生一接过油条就拿出几块铜元放在摊子上飞也似的离开了油条摊子。
“不是吧!怎么会有这么多人?”一边跑着一边吃着油条,当跑到了考点所在地江苏第二师范学堂的时候,沈良旭看着大门前已经挤满了上百名年青人,他们应该都是和自己一样来这里参加考试,以取得留学德国的资格。
“燕鸿!你也来了?”当看到人群中一个熟悉地身影的时候,沈良旭自动把名额从3000人下调到2999人,因为那个人只要来了,就绝对不会落选,作为校友对这一点沈良旭还是明白的。 “良旭,这么难得地机会,全上海有多少学生会不参加,你不也来了吗?这一次咱们可是竞争对手啊!”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于是陈燕鸿便转身一看,是同校的校友沈良旭,和他谈不上熟悉,不过倒也算是认识,于是陈燕鸿便开口笑说到。
“燕鸿你说笑了,只要你愿意来参加这个考试,这名额你还不是手到擒来,小弟心里现在可没有一点底,这可是全国同时筛选,全国数万人同时竞争这3000名留学德国的名额,小弟自知水平,那里敢有丝毫放松,那像燕鸿你还能如此这般轻松。”听着陈燕鸿还能谈笑自如地开着玩笑,沈良旭不禁开始有些佩服眼前这位校友,至少像这份轻松自己是万万做不到,于是略带着佩服之意的说到。
“良旭,是你看的太重了,虽说这是次难得的机会,但是仅仅只是一次机会而已,即便是错过这次机会,也并不意味着以后我们没有其它的机会,再则这个由实业界钜子们创办地教育基金会不是承诺,每年都会资助超过2000名学生赴欧美日留学,今年不行,明年还可以再来不是!”看沈良旭如此这么紧张,陈燕鸿便出于一个校友本份,关心地开口劝解到,以使其能够稍放松一些,否则像这么紧张,根本考不出什么好成绩。
“信卿,此次中华教育复兴基金会举办的资助留学考试,恐怕是共和建立以来教育界第一盛事,全国两万余学生竞相报名。今年资助3000名学子,以后每年2000学子,十年内我国教育、科技、实业人才困局必定可以为之扭转,得到基金会资助进入德国一流地学府学习,这种机会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