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将令(4 / 7)
地认为比沾了‘官’字的低了一等,人家对他和颜悦色,他就会感恩戴德……
是以,若是真对上那位同知公子,或者沾了官方的人物,凭借村里人的维护是根本行不通的。
该怎么办呢?邱晨思量着,心里条理渐渐清晰起来,累了一天,困倦涌来,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相对于林家的安详和平静,小小的刘家岙,今晚却有多少人家灯火亮到深夜。
在林家帮工的人,发工钱看到的不多,但发肉发衣裳被那么多交售罗布麻的人看到了,那细致柔软的棉布,好多人从小还没穿过,那么大一块肉,足足两三斤,肥白瘦红,颤颤巍巍的,着实馋人的很呐!经过人嘴一传,没到吃晚饭的时候,村里人就都知道了林家对帮工们的厚待,几乎没有人不羡慕的,许多人就开始盘算起来,怎样才能想法子进了林家做工才好。
不管睡得着睡不着,不管如何盘算,一夜很快过去了,新的一天来临,是个大晴天。
因为昨天还收了一些罗布麻,兰英和庆和、青山家的、玉香仍旧过来,要把这些罗布麻分装完。
邱晨和她们打了个招呼,就带着俊文和三个小的去了东坡下的地里,去看看自家的麦田。
说起来,这还是邱晨第一次去自家的田里,地里的庄稼管理、播种,一直是交给刘三河打理。她也很放心,因为兰英家有一块地与林家的田相邻,满囤父子几乎每天都会去田里转悠,后来杨树勇兄弟来了后,基于农家人对田地的热爱,一早一晚的也总爱往地里去转转,看看庄稼的长势情况。刘三河就是想耍滑偷懒,都没有机会。
一行人,俊言俊章牵了大黄马,俊文挎着一只篮子,篮子里放了吧挖菜铲子,邱晨则专心致志地照顾着阿福阿满两个小的,悠悠闲闲地一路往地里走,乍一看,就不像干活儿,倒挺像是春游呐!
农历四月末的田野,已经是一派繁茂景象。绿树成荫,草木繁茂,放眼望出去,大片大片的冬小麦都已经齐了穗儿,齐刷刷的麦穗儿顶着麦芒儿,在四月末渐渐炽热起来的阳光下,显出淡淡的黄绿色来。
‘麦熟一晌,麦收一晌’,说的就是麦子到了成熟季节,早上或许还是麦叶儿青葱,一个大晴天,麦穗儿乃至整个植株都会变成金黄色,那时就表示麦子熟了,就要抢着收割了。
没走多远,一行人就来到了东坡下。俊言俊章牵了大黄马在坡上啃吃青草,阿福阿满也跟着俊言俊章在山坡上,摘摘野花,拔两棵青菜,欢喜跳跃的。
邱晨和俊文走下山坡,来到自家的田地里。田地靠近东坡不远,就是林升的坟,清明时光秃秃的土馒头,这会儿也被野草野菜占满,变成了绿油油的绿馒头,下葬时和清明祭祀时插下的柳枝,有两棵发了芽,歪歪斜斜的,抽出了几根尚显细弱的柳枝来。邱晨站在地头,看着林升的坟默立了片刻,就转身跟着俊文,开始查看起自家的麦子来。
林家的麦子种的不太多,只有不到一亩半。
刚刚在地头一看,只觉得林家的麦子生的丝毫不比满囤家的差,甚至因为邱晨花了钱买肥,肥料上的足,林家的麦子还比满囤家的似乎高了那么一点点,麦穗儿也齐刷。但到了近前,邱晨仔细看麦穗的情况,就不由大失所望,麦穗儿看着挺大,拿在手里才知道,三分之二都是麦芒儿,真正饱满的穗儿很小,还没有邱晨印象中麦穗的一半大,托在手心里轻飘飘的……
“姑,今年的麦子真好……这一亩地打下来,怎么也得有三石多了,说不定能有四石的收成呐!这回可真是丰收了!”俊文欢喜的声音从身旁传来,提醒了邱晨。
是啊,她总是下意识地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这个时代的农作物都是没经过品种改良的,怎么能与现代亩产上千的优良品种相比较?
听俊文这话,一亩麦子的收成能有三石就很好了。一石(dan)大概相当于120市斤,三石还不到四百斤,相较于千斤的亩产,差了可不一倍多嘛!好吧,她就是研究药物配伍、药物生物化学的,对农作物的品种改良可是没办法。亩产一千斤……就留在脑子里做个念想吧!
自己在心里安慰了一回,邱晨也就把那点儿不满意丢开了,同俊文一样欢欢喜喜地商量起割麦子收麦子来。
“姑,我看咱们这麦子最快也得两三天才能熟,正好趁着这两天功夫,咱们割些蔓子草回去,搓些草约(yao)子,收拾收拾镰,还得看看在哪里压场……”俊文挺奇怪,自家姑父走了也有两年了,之前这些活计有姑父铺排,姑父走了后,姑姑怎么做的?怎么看着姑姑好像对这些耕种上的事儿都不知道似的呢!
顿了顿,俊文可能也觉得自己铺排有些托大了,不好意思地嘿嘿笑着,道:“说起来挺多,但咱家有大牲口有车,压场运麦子都便宜的很,姑不用着急。”
邱晨是真没着急,她啥也不知道,着啥急!
不过,这真话就不用说了,她欣慰地看着俊文笑道:“姑还不知道,俊文农事上也是一把好手呢!”
又道:“俊文这么能干,我就不操心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