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转眼八年(1 / 2)
日升月落、潮起潮落,平淡如水的日子一天天的翻过去,转眼便过了八个年头,张巧儿一眨眼也是个八岁的小姑娘了。
这八年来日子虽然过得平平淡淡的,但仔细算下来倒也有几桩大事可略微提一提,一是当张巧儿的两个双胞胎哥哥六岁时,张家大房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把他们送到城里的书塾去读书识字,给他们走和父母截然不同的路的机会。
小渔村里被送到城里书塾读书的小子倒是有不少,不过那些小子家里大多都在陆地上扎了根,像张家这样一家人只能挤在渔船上度日的人家,还真没什么人家愿意花钱送小子去读书,毕竟这束脩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张家本也没钱送张大郎兄弟去读书的,但张大海不想两个儿子将来和自己一样,只能过这种靠海而生、常常有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于是最终一咬牙,把当年徐家送来的彩礼拿了出来,用那些彩礼当束脩、把张大郎兄弟一起送到了书塾去。
张家大房既决定要勒紧裤腰带培养两个儿子,那之后的日子自是处处都要省吃俭用,以便把张大郎兄弟的束脩给省出来。这样一来,张家的日子也就过得比以往艰难了一些,但勉强还算是能应对过去。
这第二桩大事,就是张巧儿六岁那一年被送到外祖父家小住了一年。
原来张巧儿六岁那一年,地里的庄稼遭了虫灾、让那一年地里的收成十分不好,张家一大子人一日三餐都只能喝稀粥、吃野菜。两房的大人倒是都能咬牙硬撑下来,但几个正在长身子的孩子,却因长期营养不良、个个都瘦得厉害。
于是张家大房迫于无奈,也不忍见原本白白胖胖的闺女一日比一日瘦,因此吴氏最终狠心把最疼爱的幺女张巧儿,送到娘家去寄养了一年。一直等到张家的日子慢慢的好转了,吴氏才把张巧儿从娘家接了回来。
张巧儿被送去吴家小住后,虽然不能常常见到张大海等人,但幸好外祖父、外祖母以及几位舅舅都对她疼爱有加,加上张巧儿这个伪萝莉一向嘴甜,总有本事把长辈给哄得眉开眼笑,因此吴家的几位长辈对张巧儿也都是疼爱有加。
张巧儿这个伪萝莉适应环境的本事,让她在吴家那一年依旧过得无忧无虑、充满了欢声笑语。且吴家的家境也比张家要稍微好上一点,这让张巧儿之前掉的那些肉很快就被养了回去,吴氏把张巧儿接回家时、张巧儿已经胖得足以和小猪崽媲美。
且先不提这八年来的大小锁事,却说前几日张大海背着竹篓子上山挖笋时,不慎跌了一跤把腿给摔坏了。这张大海腿一摔坏便不能行动自如,除了得花钱请游医来接骨换药外,张家也就只剩张大江一个劳力了,因此一连数日张大江都独自一人出海打渔,让马氏心里颇为不满。
这马氏一边心疼自个儿丈夫干两人的活,一边每天拉长脖子瞧张大海换了几次药,一见张大海一天内竟得早、中、晚各换一次药,马氏心里马上就更不痛快了,觉得张大江一个人辛辛苦苦打渔换来的几个钱,都给赖在家里偷懒的张大海给花光了!
这马氏一觉得被大房占便宜,马上就开始有些不消停,先是在一些小事上频频占便宜、像是要把自家的损失给占回来般,后来马氏更是寻了个机会、找了当家的吴氏理论。
马氏一到吴氏、马上就“噼里啪啦”的倒了一堆话出来:“大嫂,这小半个月来我们大江可是每天都累死累活的,又要出海打渔、又要挑鱼到城里卖,卖完鱼扒几口饭就得急忙忙的扛着锄头下田去了,连午觉都顾不上歇、就怕那几亩田荒废了……”
吴氏这段时日要照顾摔了腿行动不便的张大海,因此只能由马氏一人陪张大江下地种田。不过大房的两个小子一下学就会去田里帮张大江,但张大江却总是板着脸把他们赶回去,说是他们要有那闲工夫就该好好温书,不该到田里瞎掺和。
张大江的这份心意、吴氏知道后自是十分感动,且她也知道这段时日二房分担的事的确是较多,于是一听马氏这话、吴氏马上主动表态道:“二弟妹说的对,二弟最近这小半个月的确是累了些,我晚上做饭时多煮两个鸡蛋给他补补!”
“大嫂你可别和我装糊涂!这鸡蛋你不说我也要煮给我们大江吃,用不着你来费心!我现下想和你说的乃是大哥的诊金,”马氏说着顿了顿,指了指船头一角那个装了膏药的罐子,问道:“这一罐子膏药得不少银钱吧?我看大哥一天要换三回膏药呢!这一小罐子膏药怕是不够他换几天吧?”
吴氏知道马氏一向爱斤斤计较,也就懒得和她扯那些没用的话,而是直截了当的问道:“二弟妹,你找我究竟想说什么,你就直截了当的说了吧!别和我兜来兜去了!我正忙着教我们阿妹针线活计呢,没闲工夫和你兜圈子!”
“嘿嘿,”心思被戳破、让马氏有些不自在的干笑了两声,笑完她很快就说出了今天来找吴氏重点:“我就是想和大嫂说一声———这大哥的诊金可是笔不小的开支、万万不能算在咱家的公帐上,不然我们二房可就亏大了!”
吴氏还真想不出二房好端端的怎么就亏大了,于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