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党争 (5)(1 / 11)
被刑处,但从他那里搜出了许多与各地官员来往的信件,这三个箱子装的就是了。”
许多和吴光通过信的大臣都吓得面如死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想这一次大祸就要临头了。
关绪清的脸色有所缓和:“逆首已除,余者不问。这三个箱子谁也没有打开过,朕一封也没有看过,因为朕知道,这些人可能一时受了妖人蛊惑,辨不清是非,难免做出一些愚蠢的事来。朕也并不是事事做的都对,可能会在有的事上面伤害了一些大臣的感情,但是朕和诸位的心思都是一样的,都希望江山社稷康泰,希望国富民强。来人啊!把这些信件统统烧掉。”
几个御林军把三只箱子抬到大殿前,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泼上桐油,一把火把所有的信件付之一炬。
“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朕希望从今以后,咱们君臣能够同心戮力,把国家治理的更富强,你们说呢?”关绪清望着在场的大臣们。
文武百官一起跪倒:“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陛下不愧为仁恕之君呀,此举必然能彪炳史册、光照千古。陛下亲政以来,行仁政,思兴邦,与民增利,削除酷刑,此足以当一仁字矣。宗室亲贵忘兴逆谋,陛下宽宥但诛首恶,罪不及家,自古有恕者,未有如吾皇也。纵观自祖龙以来二百余帝,臣未见有仁君如吾主矣。”一个精瘦的中年官员纵身而起,侃侃而谈。
关绪清马上认出这个人是江苏学台瞿鸿机,淡淡一笑道:“江苏乃我大清极重之地,赋税之源啊。启发民智,端正人心,你要多加油啊。”
“谨遵圣命。”瞿鸿机得了皇上的褒奖,拱手道:“陛下乃千古一帝,国家之变,乃黎民百姓之福也。如今国家一扫积弱之气,正乃吾皇之千古仁德也。臣愚昧,以前还忧心祖宗成法一变,国家生乱。如今看来,臣真乃蒙昧至极也。”
“朕行新政,你们也可兴新儒。新儒者,乃顺应天下世事时势之儒。朕要取的乃是新儒,而不是腐儒。你瞿鸿机以前或许是腐儒,现在也是新儒了嘛。新政在未见成效之前,你们有些忧心也是应当的,朕忙得焦头烂额,让你们白担心担心也是应该的啊。”关绪清一番话说得大臣们都露出微笑,刚才肃杀的气氛缓和了不少。
“朕知道,你们都是忠正之士,大清正在一个变革之中,愿诸君与朕共勉之。朕觉得各方面的变革都进行的如火如荼,整个国家也要有一个新气象,八旗已经裁撤,今后不要刻意区分什么满汉回藏,大家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理应为国家繁荣尽忠职守。朕决定从今日起,大清帝国正式改年号为中华帝国,今年就定为中华元年,众卿以为如何?”关绪清的这个决定是为了在吴光叛乱事件之后,迅速统一人心,淡化各种矛盾而做出的,这个时机做出这个决定正好抓在节骨眼上。
“皇上万岁,中华帝国万岁!”众人异口同声的说道。
这时,东方的一缕曙光照进大殿里,一轮骄阳正在喷薄而出!
雄锋飞扬: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百一十五章 帝国勋章(改)
更新时间:2011-5-30 2:52:07 本章字数:2597
关绪清到永和宫看过德妃,听王商说冯相华正在上书房侯旨。“朕召你来,是想知道俄国人在这次西北叛乱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根据逆贼死前交待的情况看,他们事前就与俄国人达成协议,一旦国内起了战火,俄国人马上从符拉迪沃克派出一支军队进入东北三省,控制住山海关一带,关外的大门锁死。可是后来俄国人一看风头不对,连一兵一卒也没敢发过来。”冯相华像以往一样,在这次奏对前从赵秉钧那里获得了切实的情报。
俄国人三番两次觊觎我国领土,是可忍孰不可忍。关绪清非常清楚在西方国家中,俄国是最野蛮和贪婪的,而控制他的沙俄皇室对开疆扩土也有一种近乎疯狂的欲望。中国和俄国的交界线狭长,俄国的探险队、哥萨克骑兵向越过自己家的门槛一样在边境线上进进出出,想要一点一点蚕食着中国的土地。这么长的边境线,不是驻扎一两个师就能守得住的,但不管是东北还是蒙古都远离北京,在那里布置太多的部队必将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中俄之间的矛盾正在一点点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矛盾必将转化成战争,但现在国内叛乱刚刚平定,还不是打大杖的时候。
“照会瓦西列夫,他们在边境上搞得那些勾当朕一清二楚,如果他们再不立即停止的话,朕马上关闭边境上所有与俄国人贸易。”
“中俄已经签订了和平协定,我想他们现在还不敢贸然撕毁这个合同吧。”冯相华小心的问道。
“所谓协定不过是一张白纸而已,真闹到不可开交的时候,谁都可能找出千万个理由把协定撕毁。你身为兵部尚书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所有的列强都是狼,他们的本性就是贪婪,你什么时候见过狼不吃肉的。”
“皇上圣明,臣谨记了。”
“西北兵事刚刚平定,对俄国最好是以威慑为主,近日你就调四个炮兵团和一个骑兵师到东北边境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