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平乱(1 / 2)
转眼数年过去,新皇慕容恪已在百姓心中树立起极高声望,他虽尚为少年,却英武果决、大刀阔斧,接连查处朝中贪佞之臣,后又罢了抚远将军齐骏的兵权,改为起用新科武状元秦闯,接着修水利、铺官道、兴学堂、造良田,胸有宏图,颇有成就一番伟业之势。
在一片喝彩声中,唯有内阁学士安澍年一人忧心忡忡,他反复谏言,请皇上量入为出,预留出足够经费作为军资,同时加紧操练兵马,选拔擅于用兵的良将,却每每收效甚微。
然而,正如安澍年担心的那样,慕容恪高估了朝中的财力,由于潜心建设,花销巨大,又缺乏开源之道,国库日渐空虚,巍正五年仲秋,安王慕容恕自桐湘起兵,其蓄谋已久,兵强马壮,而朝廷兵马装备老旧、补给不足,故而叛军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下数座城池,很快逼近京城洛梁。
初冬时节,京城早早下了一场大雪,银装素裹之中,只披了一件夹棉常服的慕容恪站在廊下,望着不断飘落的白雪,想到宋闯报来的紧急军情,不由紧紧皱起眉头。
正在忧虑,忽觉身上一暖,回头看时,却是安澍年为他披上了一张暖裘披风。
慕容恪任由他为自己系紧飘带,一边伸手去拂枯枝上的残雪,一边低声说道:“安师傅,方才秦闯送来战报,说是军中尚缺五百件冬衣,朕已经将库中仅存的银两都支出去了……”
旋即叹了口气,接着说道:“这也便罢了,但近日朕隐约觉得,秦将军拳脚刀剑虽好,但兵法不精,并非领兵良将……”
安澍年沉吟片刻,施礼说道:“皇上,老臣倒有一个合适人选,只是此人身份敏感,不知皇上……”
慕容恪闻言眼睛一亮:“哦?朝中竟有如此英才?安师傅但说无妨。”
安澍年沉声说道:“皇上可曾听过六皇子率兵西征的故事?老臣要举荐的,便是从前的六皇子,端王慕容宏。”
慕容恪听了久久不语,半晌方苦笑道:“朕素知端王骁勇,但先皇对他颇有忌惮,分封去了西北荒蛮之地不说,此后又鲜有往来,如今朝中有难才想起端王,只怕……”
此时风停雪住,天色放晴,初现的日光为白雪镶上了一道灿烂金边,煞是好看。
安澍年上前两步,望着渐渐变得炫目的阳光,微笑说道:“皇上放心,只要皇上开口,端王定会鼎力相助,绝无推辞可能。”
果如安澍年所料,收到慕容恪的亲笔书信之后,端王慕容宏重整旧部,仅仅花了三日,便自西北启程,赶往京城救主。
安王慕容恕只知进击,攻下的城池之中,大多仅留了数百兵士,且民心涣散,难以服众。得知端王起兵,不少百姓纷纷随之反叛,区区数十日后,除了精壮兵马仍在京郊固守之外,已然战果无存。
安王慕容恕此时恼羞成怒,加紧攻城,但今时不同往日,秦闯知晓端王即将赶到,精神大振,率部沉着应战,顽强抵抗,兼之补给送到,官军一连打了两个小胜仗,双方陷入僵持之中。
腊月二十,端王慕容宏一部抵达京郊,与秦闯里应外合,重创安王慕容恕兵马,慕容恕负隅顽抗,与慕容宏对决阵前,被其一枪挑落马下,当场毙命。
消息传到安王府,蓉太妃悬梁自尽,为期三月的安王叛乱彻底终结。
慕容恪在宫中设下盛大宴席,为端王慕容宏和秦闯将军庆功。
见侄儿沉着大度,气宇轩昂,又见宫中陈设朴素,宫人谦卑有礼,联想到这些年来百姓生活的变化,慕容宏很是高兴,连饮数杯,有旧识过来敬酒亦欣然接受,不知不觉中,已经有了三分醉意。
他正打算暂时离席,出去解解酒气,却一眼望见何公公身形鬼祟,凑到慕容恪耳边不知说了些什么,只见皇上面色大变,连手中的筷子也掉在了地上。
慕容恪毕竟年轻,得了消息,忍不住向这边投来一个歉疚眼神,慕容宏心中一惊,酒意登时醒了大半,他也顾不得君臣之礼,大步走上前去,一把抓住何公公衣襟,厉声问道:“可是本王府中出了差池?快说!”
慕容恪忙站起身来:“六叔,您稍安勿躁,朕……朕自会慢慢说与你听……”
端王心知不好,手上加力,太阳穴处青筋毕露:“本王再问你一句,是世子,还是郡主?!”
何公公被他勒得头晕眼花,只得咬牙答道:“回禀王爷,是小世子,他,他骤然暴盲,如今已全然看不见了……”
慕容宏蓦地松开手,双目圆睁,倒退几步,摇头说道:“不,这不可能……本王来时,晟儿他还好好的……”
慕容恪上前将他扶住,低声说道:“六叔莫要焦急,朕这就派人接世子进宫医治,宫里……”
不等他说完,慕容宏已经将他手臂拨开,定定注视着他,嘶声说道:“皇上可是担心本王借机造反?在你心中,本王竟如此不堪?”
旋即惨笑道:“晟儿只有十一岁,而且,而且他毕竟是你的堂兄弟,皇上,你怎么下得了手啊……”
慕容恪不由大惊:“六叔,您以为是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