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阳谋(三)(2 / 3)
不输男子的女儿,怀安郡主这样七巧玲珑心的外孙女,太后自然并非这些年她一直表现的那般与世无争。
通过史书中记载的长公主的事迹,以及她亲眼所见的怀安郡主,顾夜来觉得自己隐约可以窥见那位太后娘娘的性情。
原本就纷繁复杂的势力中又添上了一股,顾夜来觉得自己有些心力交瘁。
“到了。”孟弈唤醒了她,像是知道她在想什么一般,嘱咐道,“你也无须担忧太多,若有什么难事可以告诉我。”
顾夜来轻轻点了点头,确保帷帽没有差池才起身。
孟奕先挑起车帘下了车,而后转过身来伸出手,想要扶着她。
顾夜来犹豫片刻,最终还是决定扶着车厢跳了下去,但却因为地面不甚平整所以没能站稳,身体一倾恰巧撞到了孟奕怀里。
孟奕一笑,揽着她的腰将她带正。顾夜来有些局促地站稳,微微后退了半步。
孟奕注意到她的小动作,并没有进一步说些什么,恰巧踩在她戒备的临界线上,轻笑道:“该上山了,我们就自己走吧。”
顾夜来略微有些不自在,又觉得自己大概是多虑了,便低声应了一声,捧着紫檀木盒紧随在他的身后。
上山之时便要依着送灵之礼行事了,顾夜来低声念诵着佛经,神情是从来没有过的虔诚。
她未必信奉佛经,但在此事上倒是秉持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
待到了坟前,她便止了脚步,恭恭敬敬地按着礼节行事。
按着亲疏关系,自然是顾夜来最为亲近,孟奕虽说是孟霖的弟子,但却终究没有什么血缘上的关系,故而只是站在一旁看着顾夜来操持一切。
顾夜来的礼节到底是孟家教出来的,严谨认真的近乎无可挑剔,举止间甚至有种别样的美感。
只是孟家当年乃是百年世家,纵然是祭礼也讲究个“哀而不伤”,但顾夜来却很明显没能做到这一点,悲伤之情简直溢于言表。
孟奕默默随着她磕头行礼,礼毕后等了许久,上前一步屈膝扶起她。
顾夜来叹了口气,拂去了他揽着自己的手,低声道:“回去吧,我无恙。”
“你都懂的,我便不再多言了。”孟奕慢下脚步,与她一并走着,“我有一言,你可听可不听。若是可以的话便把音韵坊关了吧,京中局势瞬息万变,近来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顾夜来想了想他话中的意思,叹道:“可巧我这阵子有旁的事情,音韵坊更不是由我一人做主的,不是想关就关的了的。”
对于她的回答,孟奕没有丝毫意外,他那句也不过纯属找些话题闲聊罢了。实际上他对音韵坊的局势可以说得上了若指掌,十分清楚顾夜来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纵然京中局势瞬息万变,他却是如鱼得水。如今山雨欲来风满楼,其中半数也是他造成的。若他愿意,护着顾夜来周全自然不是什么大问题。
顾夜来自祭奠之礼后,心神便回笼了些,对孟奕的态度也警觉了些。
孟奕虽看不清她的神情,但却能感觉到她微妙的疏远,心中暗自叹了口气:“林府那件案子,楚峤带了个少年出来,我听人说那少年是音韵坊出来的?”
顾夜来神色未变,颔首道:“不错……我碰巧遇到了他,觉得他的长相与那日长街之上的女子有几分相似,便将他留了下来。后来逍遥王离开京城,楚峤接手此事,我便将那少年交给了他。”
“只是,楚峤应当不会对旁人说他出自音韵坊的吧?”顾夜来反问道,“你又从何得知呢?”
“这世上本就没有不漏风的墙,何况你也并未刻意遮掩那少年的存在,有心人一查便可得知。”孟奕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这件事情太过复杂,你还是不要参与进来的好。再者,你与楚峤之间……”
顾夜来听着他前半段话还好,后面便不由得皱眉道:“我与楚峤早就没什么关系了,也不用你劳心。再者,这件事我本就没想掺和,若不是那日长街之上那女子'拦错了'人,我只怕连这件事都不会知道。”
她刻意在'拦错了'三字上加重了语气,显然是并不相信那套说辞。
出乎意料,孟奕并没有否认她的质问,反而轻叹了一句:“是我的错,怪我。若我早知道你在那辆车上,必定不会设计拦下逍遥王的,倒害得你被牵扯进这等乱事之中。”
顾夜来一噎,她并没有将过错推到孟奕身上的意思,何况此事的确怪不到他。却没想到他无比顺畅地认了错,还为她找了个理由。
顾夜来听着他仿佛近在耳边的轻叹,感觉心弦仿佛被人轻轻挑了一下,而后便没有任何举动,让人近也不是离也不是。
她很明显有些失神,待到反应过来也不过片刻的时间,却不由得有些尴尬,又有些羞恼:“你既然肯承认是你指使着那女子在大街之上拦下逍遥王的车马告状,后来又将此事闹得风风雨雨满城皆知,那么你究竟为了什么?”
“如果有人向你陈述了冤屈,告诉你因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