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年华婉转处(4 / 7)
上重新建立非屋舍,收徒授课,取名——锦绣。
建于清渺历两百六十三年的锦绣书院,最终在苏台王朝时光芒四射,成为“安靖第一书院”。苏台王朝无数名臣、大学者都出自于此,最盛之时,不亚太学。
腊月伊始,集庆人期盼了许久的镇魂祭大祭终于举行了。祭祀那日,集庆万人空巷,这一次陈泗人总算不是集体土鳖了,这样规模的祭祀不管在哪里都是终身难得遇到一次。而韩家的人,特别是韩庭秋算是明白为甚么之前很多人都说——要辛苦了大都督。镇魂祭,安抚这片土地上的亡灵,安魂护土,润泽生灵——当地主官在这场祭祀中要承担非常重要的角色。西山景晴提前一个月就进入祭祀前的净心净身状态,简单饮食、严格禁欲、每日诵经清心。大祭前三日,入神宫,与神官们同作息,饮食也按照镇魂祭祀的要求,降低到了青菜萝卜白水煮的最简陋状态。然后就是连续两天的大祭祀,在百姓们眼中热热闹闹的祭祀,对于参加者而言就是体力心力的双重折磨。不管是端坐一个时辰不能有明显的动作,还是跳着繁复的祭祀舞步连续两个时辰不能休息,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庭秋终于理解了为甚么神官们的修行课程中必有武技——没有足够的体力绝对撑不下这样的祭祀。
大祭之夜,集庆火树银花,百姓们穿上家中最漂亮的衣服,带上最华丽的饰品,在街上载歌载舞。
在这片土地上失去生命的所有人,不管是敌人还是同胞,都获得永远的安宁,他们的英灵将保佑这片土地,而生活在此的人将继续山河故事,在此生死歌哭。这是镇魂祭祀的意义,也是集庆所有人的坚信。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真的有神灵在俯瞰安靖大地。镇魂祭后二十年,扶风风调雨顺,边关胜多败少。扶风的边界一点点的往外延展,大祭后第七年,清渺改承平所在的瑶州为“承州”,把这个名字送给了扶风西面的新国土,这就是记录在后代史书上,让无数安靖后人热血沸腾的——瑶州复建。
在辛苦的镇魂祭祀过程中,西山景晴和西山名流还完成了另外一件大事——虽然属于秘密不能随便说,但庭秋还是在景晴这大半年来都难得见到的轻松状态中发现了端倪。她又恢复了扶风、益州那场变故前的样子,常带笑容,时不时说句俏皮话,和亲信们相互取笑,对身边的男子们温柔体贴……
很快,新年到来了,韩家在扶风度过的第二个新年依然热热闹闹。避免了内乱,开拓了疆土的西境走在政通人和的光明大道上。新王朝初年的欣欣向荣让她的所有子民获利,人们憧憬着国泰民安的前景,越来越珍惜数百年动乱后一个统一王朝的好处。前一年,除夕夜的火树银花中,时隔十三年光阴,韩庭秋第一次向西山景晴表达思慕,他也得到了期待的回报。这一年的岁末,韩琳以完美的安靖礼节迎娶了西营大将军长捷。按照安靖的规矩,新婚夫妇的新年当然是在韩家度过的,加上长捷的两个侄女,还有不断来祝贺、串门的西营将士,韩家这个新年过得比在珑北故乡的时候还要热闹。
元月初三,朝廷的调令抵达扶风——西山景晴在西境度过五年时光后,终于受诏返回京城。元月二十,一场雪后的明媚阳光下,集庆半城百姓和全部官员送别这一任的扶风大都督。城外十里,送君终有一别。饮三杯酒,告别扶风,宦海中人,他年终有重逢日。
庭秋对韩琳依依嘱咐,对长捷说:“阿竹就交给你了。”长捷郑重道:“阿兄放心,我们必让侄儿成材。”韩竹在最后时候终于还是哭了起来,庭秋难得的抱了他一下,笑着说:“没关系,在此地男儿流点泪也不会被笑话。只是将来,流血之时莫流泪。”韩竹抽泣着说:“孩儿明白。”
“给阿爹写信,若是支撑不下去……不要勉强。”
韩竹抹了下眼泪:“孩儿不会。”
庭秋还想和他说“书霖和你难成佳偶,莫要联系太多了。”想想还是放弃了,韩竹离开服礼还有好几年,一个边关战阵,一个京城繁华,岁月足以让少时的一点怀春消散。
事实上,庭秋的设想完全没有实现。他们离开扶风之后,长捷继续镇守西边境,在后来“瑶州复建”的过程中建立了卓越战功,此后调入京城,出任京师三营之一的永屏营大将军,位在三阶下。清渺二十年,长捷解甲归田,尽管成了那个时代位阶最高的男子,他并没有开家立系。韩琳一直陪伴在丈夫身边,不管是边关风霜,还是京城华丽,夫妻之情始终如一。长捷的两个侄女和他们的两个女儿先后投身军旅,各有所成。
韩竹十五岁就正式成为军官,此后参加了长捷参战的所有战斗。十九岁时,已经是一名七阶正的校尉。这一年,扶风军迎来了一名年轻的谋士——自太学院东阁出仕,经过三年地方官生涯后,书霖接受扶风大都督聘请,来到集庆。那个时候,云门家已经去名散系,书霖在扶风度过了八年时光,为瑶州复建呕心沥血。到集庆后的第三年,二十三岁的书霖在很多人的反对和惋惜声中迎娶韩竹。两人一文一武,始终在军中建业。书霖位至四阶正、韩竹到五阶正,同样没有开家立系。夫妻两有一女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