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论姿势的重要性 (1)(11 / 11)
焰切割方法与重型部分连接在一起的轻型装甲表面显得相对平齐一些。这就使得装甲在承压能力上,可以不受(熔敷金属)限制地在各部分之间转化冲力,而不是导致应力集中。(事实上)很多情况下,焊缝间的熔敷金属更多地是发挥将各个部件连接在一起的“胶水”的作用,而不是扮演整体应力承受的一份子的角色。(虽然)大体的焊接部分设计看起来很优秀,但是在实际的整合、做工上就要次了不少。
5.焊透率低,熔融差,严重的过度切割,装甲孔隙还有裂纹,这些在相当多数的焊缝处都有被观察到。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差劲的人工操作和不当的电焊工艺。粗糙的电
焊外表也意味着不佳的焊接水平(有些按焊接表面看起来简直像是匆忙将焊条扔进去对付一下好提高产量一样)。这种显而易见的缺憾,再加上熔敷金属的低强度、结构差,使得焊接部位在应对高强度炮击的情况下可能会表现的很糟糕。
6.铁素体焊条在焊接时使用最广,虽然也可以发现奥氏体焊条的使用痕迹。
从细节上来看,这些生产于二战早期时的苏军坦克(样本)在金属性能方面的细节表现,和末期从德军战场上缴获并修复的坦克并无不同(部分坦克是从5052年韩战时期缴获的)。其中,JS2全部是从二战德军方面获取(并修复)的,而T34则是在德方、朝方均有缴获。
表2显示了IS2和T34各部位装甲的组成成分
表3则显示了坦克上铁素体/奥氏体焊条的成分分布。
我们再一次的发现了锰硅钼、锰硅镍铬钼,镍铬钼等合金的分布,此外这些合金表现出了极高的硬度。虽然我们曾在对苏联装甲的化验分析中发现
过含量最高达到0.38%的钼含量,但是装甲整体上的钼含量则是从0.15%—0.30%不等,其中大部分部位则不足0.25%。
钼元素对于减少各类钢材(从热处理钢到高合金钢)的回火脆性敏感性方面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此外,这种元素也被广泛地运用在我们国产的枪械、装甲、弹头的生产中。对于苏
联坦克整体上表现出的钼含量较低的情况,我们推测是因为苏联控制领土内钼资源供应的不足而有意为之的无奈之举。
部分坦克装甲钢,在考虑到其十分高的硬度水平之下,居然还令人惊奇地表现出了高韧性的特性(不可思议);反之令人感到奇怪的一点是,很多钢材(即使是最软的钢)表现出很高的脆性。
我们发现到,部分非合金钢材/未热处理钢材在炮塔座圈、铸造部件、底板上有所运用。这些钢材是很脆弱的,有时候即使没有遭受弹头的直接冲击也有被震碎的危
险。未热处理的坦克车身底板在遭受地雷的攻击上很容易遭殃。但是以上的不足也需要考虑到如下的事实:苏联二战时期的坦克生产,是在工厂被炸成一片废墟下重启,此外又被迫在牺牲质量的前提下赶进度产量的紧迫之中断断续续进行的。我们不能武断地推测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