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1 / 2)
第五十章
翌日,文姜向姬允提出,要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份,微服前去郑国,暗中协助郑王姬忽击退齐军。
姬允自是极力反对的,齐郑对垒,两军交战甚是凶险,他不是不信她的能力,而是实在担心她的安危。
文姜从大局着手,细细陈述了帮助郑国的必要性,且为了避免得罪强齐惹祸上身,所以她必须暗中前往。
姬允见她侃侃而谈势在必行的模样,也不好多言。他知道,文姜认定的事很难改变,若是不应允,只能使用强硬手段,撤掉她的出宫令牌,或者将她关起来;一旦这么做了,这十年来好不容易建立的一点情分,便会因此荡然无存。他不想这么做,而且此事关乎当下局事,她的方法也确实是最好的了。
经过多番思量,姬允只能勉强同意,想派多些侍卫互送,却被文姜拒绝。
为避免引人注目,文姜最终只带了阚严和一个车夫。
姬允独自站在城门上,目送她坐上马车,渐渐远去……
她已不再是当年的文姜,她的目光已经从鲁国后宫转向了俯瞰列国图霸,与其说是为夫为子,不如说天性使然,她天生就不会安于做个目光短浅的后宫妇人。
文姜和阚严日夜不停歇,一路上换了十余匹良驹,直奔卫郑边境,她必须赶在齐军正式宣战之前,到达延津。
与此同时,驿使携带文姜的亲笔书信,快马加鞭赶往郑国都城郑城,交予郑王姬忽。
作为卫国邻国,自齐军攻入朝歌起,姬忽就一直悬着心,时刻派人暗中盯着齐军动向。果然,齐军在朝歌化整为零,分批转移,有借道来攻的趋势。
姬忽本已打算亲赴边城,准备防御工事,没想到此时接到文姜的书信,知道她要来助自己一臂之力,有些喜出望外,当下便起驾赶往延津,在延津县丞府上住下。
历经数日不眠不休,文姜和阚严终于赶到了延津。
因文姜在信中叮嘱,需要隐秘行事,所以姬忽也不敢出城相迎,只能等待他们进入城内,来到县丞府上。
多年未见,故人重逢,喜极而泣,却没有多余的时间闲话家常。
“如今战事临近,叙旧的体己话,就留着击退齐军之后再说吧。”最后还是文姜打断了谈话。
姬忽点头表示认可,说道:“如今齐国大军即将抵达,这情形,恐怕不乐观啊……”
文姜又问到:“郑王可信得过我?”
“当然。”姬忽坚定地看着她,“寡人相信夫人的诚意,也相信夫人的智慧,就如当年一般。”
十三年前,初见她之时,他才明白什么叫“一见钟情”,怎奈情势所迫,只能将这份恩情转化为“一见如故”。他自是信她的,甚至没有站在一个君王的立场去分析,只是凭直觉告诉自己,要相信她。
文姜回之一笑,没说什么,转身从带来的包袱里取出一件紫色斗篷,披在自己身上,而后带上面纱,只留几缕青丝偶尔摇曳在明眸边缘。
她郑重地说道:“请郑王谨记,在您面前的是您请来的郑国军师——紫夫人,而不是鲁国夫人姜氏。”
姬忽不知道她意欲何为,但还是点点头。既然选择了相信她,便不应再问;或者,眼下这情形,他没有选择,只能相信她。
文姜看着姬忽,这么多年了,他还是像当年那般,如翩翩公子,若不是肩上的使命,若不是这战祸,他该会寄情山水,逍遥自在地过一生罢……
“谢谢。”文姜说道。她想谢当年之情,也想谢他今日的信任。
“该说谢谢的是寡人才对,也就你……你们,在此危难时刻,还愿意出手相助。”姬忽微笑着摆摆手,而后又道:“你们远道而来,先歇歇脚,吃点东西吧,寡人安排了此处最安静的宅院给二位,可避免外人叨扰。”
文姜点点头,随他往后院走去,没走几步又问道:“您可知,齐军现在的情况?何日会抵达边境?”
姬忽答道:“据探子回报,齐军分三路袭来,东路公子纠、中路管仲、西路太子诸儿。大概还有七天,中路会率先抵达卫宋交界处,其他两路会延迟十天左右。寡人已派大将军祭廉到东路布防,中路由寡人亲征,西路秦帅将军。”
文姜心里分析着:公子纠生性勇武好战,却是莽夫一个,缺乏智谋,郑国大将军祭廉久经沙场,应是可以应付;秦帅实力虽然不怎么样,但以兄长的性格,若是东、中路军溃败,他必会选择撤兵保存实力;而此次战役最重要的一环,应该就是中路……
文姜若有所思,转而说道:“那我们先到军营去吧,找个熟悉地形的人,带我们去看看,也描述一下周围的地形。”
姬忽皱了皱眉,“可是,夫人这般操劳……”
“无妨。”
“那好吧,走这边。”姬忽领着文姜和阚严,往城外驻军处走去。
没走多远,文姜又停下脚步,“请大王派人大肆宣扬,就说请来高人助战,让大家都广泛知道我的到来,尤其是那些敌方奸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