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衮变(1 / 1)
庆利十九年春末,三月廿九日,衮路事变。
这次事变并不是兵变,衮路总节汪仲年并没有大举调兵,而是加强本路防御,实行完全禁止内外人员来往的“锁城政策”。
当天清晨,在森林木屋里宿了一夜的猎人沃达舒准备回家,却发现自己再也走不进衮路小城的城门……不止关闭城门,持械肃立的士兵甚至围在了护城河的外侧,禁止行人靠近,监视街道一举一动。
……
衮路率下六府及其附属两府,对于禹国而言,是个比较特殊的地区。
它位于禹国西北边疆地区,与邻国邦季之间仅仅隔着一个碗青大草原。
历史上邦季骑兵经常拍马向南,侵略衮路地区,而衮路地区的牧民和他们血缘相近,通常情况下不会抵抗,反而助纣为虐。
因为边疆的日子不大好过,帮忙反过来侵袭内地的行为很频繁。
因此衮路看似归属于禹国,不如说是归属于邦季的。
每次朝廷派能吏整治衮路,都对这样的现状无能为力。但出乎众人意料的,汪仲年上任之后,衮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不止邦季铁蹄不来侵略,本地牧民也异常安分。
如今事变一发生,大家怀疑她倒戈之心不是一朝一日才酿成,并不如外边看起来是个踏实稳重的忠臣。
……
京都为此风云剧变,但大家不知道真相和她们隔着一层纸。
汪仲年真是个一心以稳固边疆为志的忠臣,利用一个叫央川瓦温的本地人,提拔她为将军,让她平抚牧民们不安定的心,并与邦季交涉,互不侵犯。
汪仲年如此重用央川,对她的功绩也给予丰厚的回报,让她当了附属衮路的两府府节。
但她日渐年老,却想将总节之位传给女儿。
央川骨子里是血性的外域人,不喜受人支配,更何况权大势大,早已经想要自立门户。如今汪老不向朝廷举荐她,反而想靠功绩向朝廷厚颜祈求女儿留任衮路总节,央川断断容不得再在汪仲年女儿手下受支配。
于是她准备叛乱,发现这一点的汪仲年立刻全城防御,锁城不是为了反抗中央而是为了对抗央川。
……
汪仲年在寅时中为书信官叫醒,随后拜访的是一个个府、县长官。
她们其中有人的衣服上刀痕俨然。
汪仲年怒在心头,央川作为两府府节手里有兵她知道,但没想到实际数量和她想的相差如此之多,反心已不在一日两日……
当初予她两府是为坚稳边疆,并且她本身就是草原人不是吗?该当回归故里,有喜无悲呀(央川的两府是草原上的两城,比衮路更靠近邦季)。她自以待她不薄。
到现在说这些没用,她行军打仗的本领太出色——
地方长官有些应风而降,就此成为央川下属,有些则刚向汪仲年送出密信,就被刺客斩杀在床帏间……
不得不说这次兵变因其突然,而格外有效。
真正发挥到效用的反抗力量太有限了,然而也都被包抄而来的央川军队制服。
人们尚在梦中时,不知街道上已经换了一批人掌权。
汪仲年怒在心头,却也没失了冷静,消息传来时央川已经连下数城,却还在夜以继日地向南进攻。
她心道“孺子鲁莽”,贪心太大恐怕吞咽不下。
汪仲年叫来部将,精心部署后道:“接下来,不容许她轻易吞下任何一个城,听到了吗?”
部将们高声应是,离开主城,向各城展开支援。
……
这一次内部叛乱使汪仲年脸上无光,她锁城估计被朝廷怀疑,但无疑央川叛乱的消息也会立刻被知道,洗刷自己的嫌疑。重要的是——中央何时会派来救兵。
她急切地等待着天降神兵,杀杀央川的威风。
……
比起汪仲年一心希望朝廷帮助自己,朝廷的意见竟然戏剧化地分为了三种。
如果汪仲年亲眼看见她们是怎么讨论的话,她一定会感叹这些年肝脑涂地,她得到了什么?!
朝廷以右相黎空淳的保守派和荣亲王的主战派为首,形成了三种意见:一,斩央川,助汪仲年。二,使衮路一分为二,两人共治。三,斩央川,废汪仲年,重设总节之位。
总算没有丧心病狂到想要撤换汪仲年,叫央川取而代之,大家都知道央川身上印证着“养虎为患”一句老话。
京师为了意见一致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京城的空气都为之灼热起来的时候……远方传来了新的消息。
原来衮路三日遇雨,因地形崎岖行兵困难,汪仲年前后包抄的计划就此落空,而央川拥有了军队整形的时间,对后方土地拥有了坚实的占领。
等双方部将面对面对峙之时,西北八府近乎四四两分之势。
举国为此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