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天子呼来(1 / 2)
又过了两天,朱元璋总算是恢复了精神,心情也不似刚刚醒来时那般难过痛苦,还亲自去了东宫一趟,为亡子安灵,安慰了儿媳和孙子。
自从朱标薨逝后,朱允炆一直处理东宫内所有的事务,他此刻依旧是一身孝衣,跪在朱标的灵前。
朱元璋在东宫看了看,每每看到朱标灵牌依然伤心,便不准备多停留。
朱元璋正准备离开灵堂,却听到了跪在旁边的朱允炆的声音。
>><<<$]
之前也提到过,郑和这次下西洋带着朱棣赐给三个国家国的册封诏书,苏‘门’答蜡和古里的国都受宠若惊的接受了朱棣的册封,唯有锡兰山国的国拒不接受,还将郑和赶了出来。
来的时候已经碰过一鼻子灰了,郑和回去的时候并不打算在锡兰山国的境内停留太久,虽说任务还没完成,但郑和觉得实在没必要了。
然而让他意外的事发生了,锡兰山国的国竟然派出使者等在郑和回程的海域之中,要求请见大明的使臣。
郑和有点儿‘蒙’圈儿,这算是唱的哪一出?
和夏空简单的合计了一下,郑和决定还是接见这些锡兰山国的使者,听听看他们有什么说法。
谈判的内容大出郑和和夏空所料,锡兰山国的国亚烈表示自己想清楚了,为之前的鲁猛无礼向大明的使臣道歉,并且提出自己想要接受天朝圣国的册封,希望大明的使臣能够移驾到宫中详谈。
乍一听到这个消息,郑和和杨夏空都保持着怀疑的态度,他们还可以想起当时第一次来这里时,国亚烈对他们表‘露’出的强烈排斥和抵触,如今不过几个月的时间,这位国的态度竟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换成是谁都会觉得很难以置信。
不过,既然对方的使者已经把话说出来了,本来就带着册封任务的郑和是不能袖手旁观的,于是他命令船队在锡兰山国靠岸,然后自己带着夏空和五千仪仗士兵跟随使者深入内陆去宫见亚烈。
夏空一直很不相信亚烈的说辞,认为这个国出尔反尔一定有他的原因,而且是不好的原因。
而事情的发展也正中了夏空的猜测,就在郑和等人深入内陆后不久,亚烈埋伏在海岸旁的五万军队就将郑和的船队团团围住了,他们的目的是大明船队中那数不胜数的财宝。
亚烈的计划很简单,他利用郑和册封的使命,将郑杨二人‘诱’骗至内陆之中,趁着大明船队群龙无首之时围攻船队,尽可能多的抢劫船上的财宝。
但是,亚烈千算万算没有想到的是,郑和早已经有所准备。
他在离开船队之前曾经周密的布置了防御,他留在船上的绝对不是绣‘花’枕头,而是能征善战的大明将士,这些人不仅足够抵御实力相差甚远的锡兰山军,而且还有武功高强的探子负责将事情的发展快速汇报给内陆中的郑和。
当郑和了解到锡兰山国的‘阴’谋后,冷笑着将带路的使者三下五除二的绑了起来,然后带领五千士兵绕道而行,抄小路向宫进发。
亚烈的鲁莽行为彻底‘激’怒了郑和,如果说之前锡兰山拒不受封的行为只是让郑和感到无奈的话,那么这次的‘诱’骗和抢劫行为就郑和彻底‘露’出了凶狠的面目了。
这样对大明使臣的欺骗,完全不把大明放在眼里的行为,让郑和对亚烈的愤怒值达到了空前的状态,于是他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让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国见识一下大明的厉害。
只带着五千人的郑和依然势不可挡,他沿途攻破了许多沿线的防御,最后攻进了锡兰山国的宫之中,活捉了亚烈国一族人。
此时,锡兰山国的主力都在海岸线上攻击郑和的船队,并且被训练有素的大明将士们完全拖住,根本没有任何机会脱身回防。
帝都和宫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空城,郑和根本没有费任何力气就将亚烈一族人全部抓获。
亚烈国这时才知道自己做了最错误的一个决定,他可以不接受大明的册封,但这不代表他可以放肆到抢劫大明的船队。
关键时刻,大明的将士们用最现实的做法教会了亚烈一个道理,永远不要不知好歹,也永远不要不自量力。
郑和在锡兰山国的举动震惊了沿海一线所有国家,他们无不感叹于大明国力的强大,也无不佩服郑和的决断和气量。
郑和在亚烈第一次拒绝受封的时候并没有动用任何武力,而是礼貌的从锡兰山国的国境中离开,回程的时候也只是打算路过而已,连停留的打算都没有。
然而亚烈的做法实在太过分,郑和给他这些教训也是理所应当。
这次的事件后,郑和意外的在沿途各国中得到了极高的好评,也为他之后的六次下西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郑和的努力,西洋各国于明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虽然彼此之间生活习惯不同,国力相差很大,但开放的大明并未因此对这些国家另眼相看,它以自己的文明和宽容真正从心底征服了这些国家。
大明统治下的中国并没有在船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