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首战告捷(1 / 2)
太子李杨对于自己的姑姑为了扳倒自己而忙前忙后,突然觉得可笑:想想几天前,他还谨小慎微、小心翼翼的应付着那个厉害的姑姑,而现在他已经是万人之上的太子,不是当初无权无势的楚王了。
皇储能从一个非嫡非长的楚王一跃成为太子殿下,并非无能之人。在广陵长公主派了可信的家人监视他时,已经有人告诉给太子,太子便立刻收敛,不动妻妾,因此也没有给广陵长公主留下什么把柄。
而当初广陵长公主一个一个击破大臣,让他们给皇帝灌耳风。也并不是所有宰相都是软柿子,其中之一的宰相宋璟曾对广陵长公主言道:“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福,奈何忽有此意?”宋璟在女皇帝时期就是一个身居宰相之位的人,为人耿直,以直言上谏、不畏强暴著称,就是广陵长公主也不能说什么。而另外一位大臣,名韦安石者更是打开天窗说亮话。
皇帝在卢贵妃提议下让出位置给太子,让他和广陵长公主掐起来,这样做虽然可以解一时之忧,可是弊大于利。皇帝觉得朝野上下风向不对,便把他信任的大臣韦安石叫进乾清殿,问道:“如今朝野上下是否都倾向太子?甚至超于对朕的忠诚?”
此时韦皇后已经死亡数月,党羽散尽,这韦安石虽然和韦皇后同姓,然而两者并没有什么关系,韦安石不仅不是韦皇后的党羽,而且他和太子关系颇好,所以听了皇帝这话,韦安石倒眉问道:“陛下安得亡国之言?此必广陵之谋尔。太子有功于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知,愿陛下无惑谗言。”
广陵长公主若不是偷听,绝对会上前一刀砍死韦安石,让他再“胡言乱语”!
而皇帝这么一听也明白了,虽然他很不放心太子,对于太子没有什么好印象,虽然他很生气韦安石这么说,但是这件事和韦安石说的八九不离十,也就只好不说什么了。
而方为这神棍进言会有动乱,皇帝则是最为重视的,虽然怀疑如果真的发生动乱那么肯定是太子兴起的,所以便在早朝之时说起此事。
而皇帝才言罢,又有大臣出来反对,此人名张越,是太子党的一名心腹官员。他说道:“此必馋人欲离间东宫,如陛下使太子监国,谣言则不攻自破矣。”
幸而广陵长公主作为女流之辈没有官职不得上朝,否则广陵长公主肯定会觉得东宫人人该杀!与她不利!
张越这话不仅是替太子挡攻击了,还顺便又替太子求取了更大的权利。
太子李杨对于广陵长公主的攻击各个击破,这让卢贵妃觉得自己眼光不错。
而太子也认识到,如果广陵长公主打一下他还一下这样太过被动,胜利的天平永远也不会朝他倾斜。
此时当时慕名而来的“凤凰”刘幽球就给整天活的谨小慎微的太子李杨道:“太子殿下,如今这样和长公主你来我往的胶着状态对于您是十分不利的,长公主殿下掌权多时,而您只是一个才登位不久、根基尚浅的太子,所以我们必须主动反击,我耳闻宋大人、姚大人乃是最正直无私的官员,又得陛下信任喜爱,如果殿下能让此二人为殿下进言,对于您的好处不少。”
太子一想,宋璟久居高位,又耿直不畏强权,姚元之是个务实的人。这两个人深受皇帝的信任,这两个人也是非常正直的支持太子,并非是太子一党,只是基于朝廷稳定而且太子无甚过错所以支持,因此也不是很难,于是太子便道:“好,那就请刘大人拿着我的名帖去请二位来我东宫做客,其他人人微言轻,他们看了或许并非有意相信。”刘幽球一听点点头,便去了。
过了大约两刻钟时间,宋璟和姚元之的马车已经停在了东宫宫门外。太子一面赞叹一下刘幽球的办事效率确实高,一面亲自等在宫门外请进二人。
宋璟蓄须,儒雅清高却没有盛气凌人之感,姚元之则面相忠厚,眼睛却看得出来虽然忠实却也精明,对于任何事都心中如明镜。太子见二人下了马车,迎了上去:“宋大人,姚大人,本宫如此叨扰二位大人,实在是有愧。只是如今长公主殿下步步紧逼,本宫实在无计可施,念及二位大人乃人中龙凤,所以冒昧下帖,让刘大人请二位大人前来,大人海涵。”
二人齐声道:“老臣叩见太子殿下。”二人虽然这么说,只仅仅拱手并没有下跪,他们的资历比李杨大了不知多少,太子又有求于他们,如何敢让他们行跪礼。宋璟道:“殿下,朝廷百官有目共睹长公主对你步步相逼穷追不舍,许多心怀天下之人早已经满腔怨愤,只是因她位高权重不敢轻举妄动。如果太子殿下能竖起大旗,必定有一大批青年才俊投入太子麾下,太子又找我们这两个老骨头有何用?”
呵,兜兜转转这么一大圈子,原来是不想帮我。这两个老家伙久居高位精明非常,心中当然知道太子李杨和广陵长公主李沁月之间的明争暗斗如果站错了队结局肯定是粉身碎骨,所以便一点也不愿意干涉。支持太子的确是支持,可那是因为太子名正言顺,而且太子是男子,符合朝廷的利益体系,所以支持。
心里各种冷笑,但其中还夹杂着几分焦急无奈,太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