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跛脚隐士(1 / 3)
清晨,平原早早的起来,开始在下落水石洞中生火做饭。他一下子还适应不了山中隐士们日中一餐的习惯,所以教授允许其逐渐加以改变。
早饭后,平原走出飞雾洞,下山前往僰王山镇。
昨日上山时天色已晚,景色朦胧,现在一看则大为不同。但见目及之处,植被茂盛,瀑布碧泉,清幽静雅,满山遍野的楠竹林青翠欲滴,令人心旷神怡。
来到僰王山镇,他找到了那家经常为山中隐士做衣服的裁缝店,量身订制了两件灰色土布长衫。由于午后才可取到衣服,在等待的一两个时辰里,他就随意的在街上溜达,自己在兴文县法院实习的时候曾经来过这里,但是这么多年过去,感觉此镇的变化并不大。
中午十分,他找了家小饭馆坐下,并点了几个炒菜,准备喝上两口,以后在山上修行就要清苦了。
一个瘸腿跛脚的老者走进饭馆,要了碗米饭和一小碟咸菜坐在了平原对面,此人看来生活较为拮据,只捡最便宜的吃。
“听口音,老先生不像是本地人。”平原见其穿着破旧的灰色中山装,一副落魄的知识分子模样,于是对其产生了些许同情感。
老者抬起头来,囧涩的说道:“我是僰王山上的修行者。”
“原来您也是一名隐士?”平原闻言肃然起敬。
“嗯。”老者扒拉着碗里的米饭,点了点头。
“老先生若不嫌弃,我们一道吃如何?”平原朝着店家再要了一只酒杯,热情的邀请道,他想多了解一些关于隐士修行的情况。
老者欣然答应了,两眼盯着桌子上香气扑鼻的炒菜,深深的嗅了几口,垂涎欲滴。
平原微微一笑,为其斟满了酒,两人边吃边聊。
“我叫平原,昨日刚刚上山修行,请问老先生如何称呼?”平原自我介绍说。
老者呷了一大口酒落肚,正色道:“修行人一般都不再用原来的姓名,叫我‘跛脚隐士’就行了。”
“‘跛脚隐士’?这么称呼似乎有些不大尊重。”平原颇为难。
“无妨,但凡修行者,对世俗礼数褒贬早已看淡了,小兄弟年纪轻轻的怎么会入了此道儿?”老者疑惑的目光望过来。
“只是厌倦了朝九晚五的刻板生活,想出来透透气,见识一些新的事物。”平原说的也是真心话。
“那你准备在山中的什么地方修行呢?”老者问。
“僰王山飞雾洞。”
“呦,那可是个好去处,不过已经有修行者在里面了吧?”
“是的,我跟着师傅在下落水,听说上落水原来是有人在修行,后来走了。”平原说。
“哦,那我倒是应该考虑也进飞雾洞内修行,换换环境说不定还可以突破瓶颈呢。”老者沉吟道。
“好啊,那我们就是道友了。”平原高兴的说。
“你师父叫什么,在僰王山修行多久了?”老者端起酒杯,和蔼的目光注视着他。
“无灯教授,在飞雾洞中已经好几十年了。”
“那他是释道的哪一家?”
“儒家功。”平原告诉他。
“原来如此,”老者漫不经心的问道,“洞中现在只有你们师徒两人么?”
“还有一位师弟,”平原笑了,“不过才出生没几天,还得我这个大师兄给他喂奶呢。”
“他叫什么?”
“庸儿。”
跛脚隐士在镇上备齐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和酒肉熟食,背在竹篓里,然后跟随着平原一起攀山来到了飞雾洞。
下落水石洞内,正在打坐的无灯教授睁开了眼睛,犀利的目光直视着这位不速之客,口中淡淡问道:“道友从何而来?”
跛脚隐士微微一笑:“湘西沅陵二酉山藏书洞。”
“哦,相传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焚书坑儒,京都咸阳儒生惨遭坑戮。有两位‘秃发老儒生’偷偷的将家中藏书从咸阳经河南,水舟陆车星夜南奔,越洞庭沿沅水转酉水逆流而上,把一千多卷竹简藏入二酉山古洞之中。刘邦建汉以后,这两位秃头儒生遂携竹简书籍前去呈献,令满朝文武无不感动。正是‘二酉奇篇人鲜识,焚书翻遣书遍存’,历代文人墨客纷纷前去二酉山仿古朝圣,此事已成为儒学史上的一段佳话。道友既然在此地修行,定是对古今儒学深有见地。”无灯教授呵呵笑道。
跛脚隐士答道:“道友过奖了,不过二酉藏书,对于继承、延续和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的确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历代朝廷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清光绪年间,湖南督学使张亨嘉奉旨前往沅陵二酉藏书洞树碑立传,至此,中原各地学子每年上山朝拜者络绎不绝。只可惜文革期间,藏书洞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直到近年来,沅陵县文物部门才开始着手整理和修复的工作。”
“道友似乎对中原历史文化颇为了解,敢问你修道前是做什么的?”无灯教授见此人对儒家先贤多有褒奖之意,顿时心生好感。
“我原来只是一个考古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