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购买力与规模经济(2 / 2)
上圣明,这些不用草民操心,草民只需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襄王提问:“农民每家每户都会养猪,你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烈山岩看一眼逸公子,镇定应道:“农民自己都没得吃,猪养两三年才六七十斤,瘦的也没什么肉。草民家里养的猪,一年就能长到一百多斤,不仅有肉,还有油,养一年也正好吃。农民若是将自家的猪草之类给草民,草民再折算成猪肉给他们,不仅比他们自己养猪划算,草民也不会侵占他们利益。”
襄王也看一眼逸公子,猛然醒悟,最后一句才是关键。
火氏的布便宜,但挤占了农民的利益。烈山岩要养猪,是将农民做不好的事集中做得更好。一点点做得更好,最后自然没有不好的道理。
这就是规模经济和效率的问题。
火氏产布、乔氏产粮,都是规模经济,能提高效率,但和小农经济就是产生冲突。
农民被压榨之后,没有足够的购买力,也没什么选择余地,只能变成矛盾。烈山岩不同,他从农民角度出发,打猪草能换肉,自然能换钱,那农民养不养猪就无所谓。火氏如果收购农民的棉麻,价格合适的话,矛盾也会缓和一些。
具体讲起来就多了。
圣上亲自下旨:“烈山岩忠孝仁善,辅助平乱、平定一方有功,特封清晏县男,赐食邑二百户,赏黄金百两。先妣烈山毛氏,追封清晏县君,赐谥贞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