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我的老婆是重生的 > 第三百三十五章 会所

第三百三十五章 会所(1 / 2)

对男人来说,兼顾到事业和家庭,哪边都做的尽如人意,基本上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有句老话说的在理:人在江湖,身不由已。

场面上的应酬永远层出不穷。虽说客大欺店,店大欺客,生意做大了,手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但忙碌无论如何都没办法避免。

大山在大学的专业就是企管类,本身有过数次出国经历,比较早的接受了国外职业经理人的相关概念。

时至今日,他一直认为,公司之所以保持快而稳定的发展,同引进人才分不开,他自己所做的,也只是一个引导作用。

许多人曾在报纸及部分公共场合发表过声明:李悠然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纵观东方元素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来看,既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和唯一性……

这份所谓“不可复制”的评价,主要指的是他的年龄。

弱冠之年,商场折挂,做为改革开放最早一批抓住时代机遇的人,他也是迄今为止,年龄最小的企业掌舵人。

大山对人才的重视,与他独特的经历分不开。

当一家公司在他手下逐渐发展壮大的同时,他也是一个学生,凭着个人的能力和实力考进中国最好的大学,这份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势必会分散他对企业发展的关注和精力。

所以。大山对管理人才地重视,甚至可以说,从公司正式诞生之日、还不知道所谓职业经理人的概念时。就已经不自觉的在引进和支持这种管理模式了。

至于后来随着眼界地开阔和见识阅历的增长,也不过是给了他更多系统的理论体系的指导和应用。

从开始到现在,东方元素集团公司信守诚信、唯才适用,这一点最高决策人以身作则,并在企业内部发扬光大,对吸纳和留住人才,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然而工作内容和压力可以分担,交际应酬方面再怎么缩减。身不由已的时候还是家常便饭。

住在四合院的时候,前院的客厅,常是客来客往。

那时候以女眷为多,除了来往较密切地私人朋友,大山基本上从来不在家里接待场面上的人情往来。

搬到农场就不一样了。

首先这里地方大,有山有树有水,有马廊可以供男人享受一把骑乘之乐。

兼之他毕竟年轻,同学旧友多,农场既然招待了他们,事情传开来。总会另有别人包括官场商场上的人提出类似要求。

也就是说,今日之状况,大山事前多少有些心理准备。

但值此春光明媚时节,农场受欢迎的程度,却是比他预想中的更多一些。

与其无序且被动的接人待客,不如主动制订出相关章程——既然事情无法避免。

好在有罗家农场做参考,当时修建伊始,便防了此等事体,远离主屋的马廊那边修了小型的饭庄和酒吧,还配置了建身房和桥牌室等附属设施。

隔着果林的是人工林。然后才是池塘,岸边是临水而建的水榭。

当初本没有多明确地商用目的,不过是想临水建个清幽的去处。尤其是夏日炎炎,或者天气晴好的晚上。用以自己人品茗、赏月、闲谈等。

现在看来,倒可以转做交际应酬之用。一些喜欢幽静、休闲、谈一些事情的朋友,可以过来坐坐,正事完结后在附近做些消遗,怎么想都是件利人利已的好事。

大山拿定主意,便把这番盘算说给董洁听。

末了有些歉疚道:“我们最开始有办农场的想法,当时就说好了是私人家用,不做营利用。一来给你一个更开阔的活动空间。再者。也能趁机会把陈爷爷和丁爷爷他们接来住……”

这两位老人家,给了兄妹俩人生之初最大的扶持和温暖。不止是董洁。大山也非常怀念在沈阳生活时,大家亲如一家人常来常往的日子。

人上了年纪,年轻时一些经历常常泛上心头。建国后外婆随外公定居北京,她对儿时生活地城市上海,有着一种剪不断的牵念。兄妹俩在上海购置了花园洋房,尽可能方便这对老夫妻每年抽出一些时间回去住些日子。

唐老爷子岁数最年长,除了和老朋友走动一下,在楼下大院里散散步,他对坐车出远门不感兴趣。唐奶奶为了照顾他,也没什么机会出门,所以养成摆弄花草的习惯,把自家一个阳台,打理的像个小型花园。

大山常常想,时间过地太快了,似乎仅在眨眼之间,一天就过去了,一月就过去了,然后一年也过去了。做为他自己和董洁,是在一天天长大,终于长到牵手结为伴侣的年龄。然而与这件他俩人生中的喜悦相背离的是,长辈们在一天天变老。

长辈们有时候也会谈到类似死亡的话题,虽说人若上了年纪,对这些不太避讳,但每次听到,大山心里就格外难受。

长辈们年纪都大了,他和董洁能为他们做的不多,所以特别想提供一个适合老年人居住的舒适环境,尽量延长跟他们在一起生活的时间,这些时间每一天都很珍贵都值得珍惜。

“现在看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书单:长风渡造作时光无论魏晋贵妃裙下臣含苞待宠观鹤笔记大佬都爱我[快穿]顶级偏爱黑月光拿稳BE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