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退婚(7 / 9)
屈,却都让众人感受她的委屈,心里酸酸地不是滋味。
“民女求太后恩典,让民女替母亲受了板子。”无忧说着话就要哭出来:“太后娘娘有所不知,民女的母亲身受那毒果紫衫所害,身子已经坏了,怕是受不了板子,太后娘娘仁慈,就成全民女的一片孝心。”
无忧重重的磕头,三两下就将那头磕出血来,也让昨日那受了苏老爷花瓶所砸的伤口裂了开来,一时间血涌了出来,有些吓人。
“苏小姐,你这是怎么了?”七皇子目光一闪,漫不经心的问了一句:“那伤口好生奇怪?”
一句话倒是让太后,皇后的注意力转移到无忧的那伤口上,那伤口原本在头皮里,不是太明显,若不细看还真的不容易被人注意到,现下细细一看,倒是吓人的很。
“苏无忧,这是怎么回事?”太后轻轻把花泡吹开:“女儿家的身上怎么有这样的伤口?”
无忧却只是磕头,不肯说话。
太后身边的嬷嬷急了,又开口替太后问了一遍,无忧却还是不肯开口,只是双眼已经微微发红。
皇后也凑热闹问了一次,却只让无忧的头磕的更响了,眼眶中的泪珠而已经似滴未滴,更说不出的可人。
倒是李氏看着心疼,说了一句:“子不言父过。”
她的声音很轻,细如蝇蚋,却钻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太后看向无忧的声音就多了一份怜惜,而皇后更觉得这样一个知礼书,懂进退的人儿若是进了七皇子的房,也该是一件幸事。
“你心中可有怨?”太后看向无忧的目光多了一丝意味不明。
“回太后娘娘的话,民女不敢欺骗太后娘娘,民女心中有怨,也有恨,只是想到他是民女的父亲,这份怨恨就淡了许多,天下无不是父母,民女的父亲虽然有错,可是民女何尝没有错,只是时过境迁,有些心结形成了一时半刻也不能立时解去,民女也只好慢慢地努力了。”若说无怨无恨,自己都不相信,何况是太后这样的人物。
无忧抬头哀求的看着太后:“只是宫家的亲事,民女实在不想应承下来,倒不是民女心高,而是民女的妹妹与那宫家公子两情相悦,心心相印,而且还生下了麟儿,民女何苦再去搅合这天赐良缘,民女的妹妹自小聪明伶俐,不像民女这般愚钝,也深得贵妃娘娘的喜爱,宫家已经奉贵妃娘娘的旨意抬为贵妾,若不是民女挡着,怕已经是宫家的正室,这一切都是民女的错,民女怎么能再进宫家,给妹妹添堵,所以民女恳请太后为民女做主,不要让民女再入宫家,到时若是祸起萧墙,让苏家的小姐弟怎么安生?民女又怎忍心自家妹子会为了妻位而变得面目全非,倒不如成全了妹妹的一番真情。”
无忧认为自己把握不小,可是话说完她后背的汗水还是浸透了小衣:如果猜错了太后现在的心思,她便只有死路一条。
太后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想必这中间不知道有多少血泪,更见识过不少妄想上位的女子的狠毒,而她也曾听闻太后的堂妹可曾与太后一起侍候过先帝,而且颇得圣宠,想必与太后之间也不会是多愉快。
她这般所求,应该能打动太后一份,只要有这一份,她就可以替了母亲挨板子了:今日她所求不多,只要能不让王玉英挨板子就好,至于宫家的亲事,她倒不那么放在心上了——人命最重要不是吗?何况这个人还是自己的母亲。
太后轻叹一声:“倒是个实心眼的。”
听到这话,无忧知道自家押对宝了,太后娘娘果然不喜欢妻妾相争,更不喜欢姐妹争宠。
口气已有些松动。
无忧心中一喜,大大的松了一口气,便默不作声抬起头来,她现在的样子很凄惨的:头上的伤还在流血,额头也在溢着血。
“求太后恩典。”无忧实心实意的求着:“母亲本是无辜,却一直受民女所累,今日民女求太后恩典,让民女替了母亲这一回吧!”
她脸色苍白的透明,一双大大的杏眼此刻水汽氤姗地望着太后,尤显可怜。
“父母养育之恩大如天。”太后好似不耐烦的摆手:“哀家就成全了你。”
“谢太后恩典。”无忧弯腰感激涕零的磕了头,拜谢太后的大恩大德,就被宫人带了出去。
临去时眼睛的目光掠过皇后和七皇子,二人的面色如常,心中一叹:她到底将人心想的太好。
李氏想要求情,却又想到临来时相爷的吩咐:一定要有人挨板子。她虽然想不透,不过相爷一辈子周旋朝堂,这样做,自然有他的用意,所以李氏只是看着无忧被带走,而不说话。
小心的抬头,李氏瞧着太后少了几分寒意的脸,叩头:“太后,臣妾求太后准了三妹妹所奏,无忧这孩子自小体贴,从不曾违背父母,孝顺备至,心中即使不喜姐妹同侍一夫,也不曾提出来,可是那妹妹先进了宫家门,还生下了宫家的长子,无忧日后进门该如何自处。所以臣妾的三妹妹才来求太后的恩典,都知道太后菩萨心肠。太后娘娘,臣妾就怕无忧进了宫家,会一时想不开,她可是曾被逼得离开江州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