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一天(3 / 4)
兵大理,最大的难题不是兵力,兵力足够多了。主要就是后勤……
第二天,各个民夫回去了,城中继续在抓捕,不过规模变小了。姚麟则带着大半兵马又出了善阐城,全部轻装上阵,一路向西。
不久高升泰也收到了消息。
实际宋军拿下善阐城后,整个战场范围已经进一步缩小,三路兵马最远的就是善阐城的宋军到大理城杨义贞的后方军队,也不足七百里路。若是论范围,并不比庆州战役大多少了。
当然,难度要稍稍下降了一些,但也不可小视,毕竟两家兵力还在宋军之上,并且多少也有着一些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环州寨到善阐城并不远,只有四百来里路。
所以姚麟大军出发后,消息第二天下午也到了高升泰手中。
他先是满脸的悲愤,不用说,自己家人将要被王巨打土豪了。
不过他头脑仍很清醒,善阐城是夺不回来了,尽管他现在想不明白,宋军如何只用了三天便将善阐城攻下的。实际不是用三天,只有大半天。第一天是扎营休息准备的,第二天是填堤坝的,第三天才正式攻城的,结果仅仅过了中午,宋军就攻下了善阐城。
但无论是三天或是大半天,善阐城是收不回来了。
并且他现在军队就很是危险,虽然侧面五千兵马将宋军堵在了禄劝甸西部山区,不过后方怎么堵?
只要宋军杀过来,那不是自己两路兵马包围燕达的宋军了,而会被宋军里应外合,迅速歼灭。
于是他立即下令,让禄劝甸他弟弟高升祥的儿子高祥永(白蛮风俗是取汉姓,用佛名为名,不过段氏入主大理后,也用了父子连名制,不过仅是连名,汉姓保留着,如高智升、高升泰、高泰明,段思廉、段廉寿、段寿辉。史册没有记载,但段正明段正淳的父亲如不出意外,名字则叫段廉正,是段思廉的第三子。不过有点儿乱,如段誉又名段正严,实际按照这种父子连名制,应当叫段淳誉……)所率领侧面军队立即向华竹部方向撤离,与自己军马汇合,然后再撤向弄栋府。哪里还有一支高家的兵马。如果能敌则敌,不能敌再哀牢山与无量山,与宋军打游击。真不行,还可以撤向永昌府与腾冲府,哪里地形更复杂,即便宋军派出一百万兵马,都无法剿灭。
而且他父亲高智升为了掌控大理,有意地让自己掌管大理东部一些地区,让他弟弟掌管着大理西南的一些地区。
自哀牢山往西方向,他弟弟在那边有很大的威信。可惜为了对付杨家,他弟弟也带着那边的军队前来支援,现在人就在善阐城中,肯定也没有好下场了。否则这一行生机更大。
但就是没有他弟弟,也只有这一条生路了。
而且也正好,杨家在这里还有四万兵马,让他们抵挡燕达的宋军。不然让这三万宋军缠上,是休想平安撤到弄栋府了。
华竹部有一条宽阔的热带河谷,两边则是茫茫的崇山群岭。
不过从华竹部到弄栋城则有零碎的小河谷,三分之一是山路,三分之二则是平坦的河谷道路,撤退起来很快的。
命令下达后,高升泰迅速让自己的兵马收拾行李,迅速撤退。
动作太快了,等高升泰将两万多兵马全部撤走,杨家那边的主帅,杨义贞的长子杨贞和才得知了这条消息。
杨贞和大惊失色,这是怎么一回事。
就在他莫明其妙之时,高祥永撤走大军,苗履迅速带着一万步兵杀了过来。
燕达也得到了信号,也开始反攻。
仅是一会儿,杨贞和的大军就开始了溃败。
自然而然地,他们同样也撤向了华竹部,只有从这里才能继续向弄栋府撤离,再从弄栋府撤向大理城。不然撤向善阐城的高家?
敢情到现在,他们还不知道善阐城已经被宋军拿下。
苗履与燕达一左一右,死死地将杨家这四万兵马咬住,不过好在从环州寨到华竹部中间隔着一道茫苍苍的大山脉。
杨贞和利用大山的优势,且战且退,终于退到华竹部这个大河谷。又立即下令,继续向弄栋城撤离,高家为何撤退,他不大清楚,不过知道高家是撤向弄栋府方向的。
只要追上了高家的军队,反正弄栋府是高家的地盘,那么就成了高家与宋军死咬了,自己则就能平安撤回大理城。
杨贞和一边下着命令,一边在心中痛骂高家的不守信用,一边又在想为何高家要撤退。
就在这时,忽然又有五千宋朝骑兵杀了出来。
这就是姚雄率领的五千骑兵,并不是真正去支援燕达与苗履的,做一个样子,用来迷惑高智升,好使高智升再从善阐城调度兵马,前去禄劝甸阻拦。
想拿下善阐城,就不能让善阐城中的兵力多,如果高祥永五千将士还在善阐城中,可能局势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当然拿下了善阐城,整个战局则成了另一种走势。
王巨攻破善阐城后,立即用快马通报姚雄,姚雄率领五千骑兵,兜了一个大圈子,杀向华竹部,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