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游戏竞技 >暗黑大宋 > 第611章毁灭的敲诈

第611章毁灭的敲诈(3 / 3)

这个米便是指高丽与倭国,这两个国家山多地少人多,粮食很紧张,一旦有了灾害,粮价涨起来更快。当然,这便产生了交易。

所以,从这两个国家带回的粮食并不多。

而且东南开始出现旱情,于是一起涌入杭州卸下,交给官府去处理。

同时一批粮食也从荆湖路与巴蜀,顺长江而下,运到了东南。这个成本有些高,但来得正及时,润州常州,从秋后同样出现了很重的旱灾。

以至一些知道真相的大臣慨叹,王巨这小子料事如神。

还有一件事也证明了王巨的料事能力。

落雨了,实际雨落得不多,北方的旱情也没有完全解除。

不过河堤暴晒之下浸水,终于一处河堤溃崩。但因为雨水不大,河汛也不大。

因此文彦博在奏章里写道:“河溢坏民田,多者六十村,户至万七千,少者九村,户至四千六百,愿蠲租税。”

但文彦博夸大了。

这是大名府地界,地势平坦,那可能九村就有四千六百多户百姓?有一些大村庄确实有五百户百姓,可这样的大村庄在宋朝极少极少的,即便边境的大寨子,一州超过五百户的寨子也是一巴掌能数得过来的。况且是九个在一起的村庄。

再说,是六十多村一万七千户受灾,还是九村四千六百户受灾?不能误差这么大吧。

赵顼也没有太在意,既然受灾了,那就罢其租税吧。

然而文彦博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受灾百姓的免税,而是针对了程昉去的。

程昉犯了严重错误,有水灾,不上报朝廷。

赵顼便让都水监官员责问程昉,文彦博更是利用手中职权,对程昉进行种种诘难。

若是历史不变动的话,实际宋神宗时,人口增涨最快的不是熙宁之时,而是元丰之时。原因很简单,正是王安石实施了农田水利法,从河北种种水利到南方的江东圩,它们的出现,养活了更多的百姓。

河北这块,程昉得占据一半功劳。

然而因为程昉是太监,又不附从文彦博韩琦等人,现在又凭空增加了一道恩怨,那就是王巨与他走得很近,结果种种诬蔑。

在文彦博的带领下,无数士大夫对程昉疯狂地群起夹攻,导致其提前两年忧愤而死……

但老文事儿摊大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第二个原因,便是契丹来敲诈了。

熙宁七年这场大旱,都能在整个中国历史排上号的。

如果辽国能略略表达一些善意,那怕派使前来慰问一下,也许赵顼也不会那么愤恨,以至留下遗嘱,谁能收复燕云者,立授异姓王。

但辽国没有,看到宋朝大旱,立即派了使者到宋朝,对赵顼说,我们两国重新商议一下边境。

赵顼立即蒙了。

他又想到了王巨奏章上所说的话,宋辽两国久未开战,边民松弛,边军不能战,甚至连有的堡砦都快荒废了。一旦有变,京城危矣。所以必须要训练一支强大的禁兵,以及禁骑兵,然后酌情于河北河东置设边军。

果然来了。

现在不但边境松弛,而且百姓都在逃荒中,整个河北一片混乱。

想一想一旦辽国此时乘机入侵,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因此他让刘忱与吕大忠陪着辽国使者萧禧前去边境谈判,在刘吕临离开京城时,他含羞忍愤说了一句:“辽国那边都是粗野之人,道理说不通就会动粗。他们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好了。”

意思是只要你们能将辽国稳住不发兵,那怕适度地割让一些土地,朕都不怪罪你们!

不管历史改不改变,辽国的这次敲诈,实际是一次毁灭性的敲诈,一再地趁我们大宋困难时过来敲诈。

反正你们辽国不遵守信诺,那么我们宋朝为什么还要遵守信诺,一旦我们大宋强盛了,为什么不能撕毁条约,向你们辽国发兵!

好了,若是历史不改变,海上之盟来了……

不过赵顼这一回派错了人,他根本就未想到这二人热爱大宋爱得过了份,连命也不要了,正是这二人不要命,韩琦临终前迅速掉了逼格。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书单:长风渡造作时光无论魏晋贵妃裙下臣含苞待宠观鹤笔记大佬都爱我[快穿]顶级偏爱黑月光拿稳BE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