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九章国贼(3 / 3)
写明了,裁兵之始,因为赵顼才继位,有人支持,但同样有人反对。因此想执行,得换一种方法。
想裁兵,先增兵!
于是赵顼与高滔滔做了简短的对话后,又下了一道诏书,增兵。
这就是王巨的策略。
并且有一个很好的理由,保捷军与禁兵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它的“乡土气息”很浓厚。比如华池县的那营保捷军,以及后来调来的几营保捷军,其兵士家属都在周边地区,不会离华池县很远。
然而放在郑白渠上就是一个大大的麻烦,为什么能安顿近四万兵士屯田,但施工只能调来了两万余军士,这还包括厢兵,否则数量更少?正是离得远,无法得益,即便调来增援,也不能当成劳动主力。
那是在春天,这个问题还没有现露出来,现在秋后,地分下去了,战俘也带走了。问题也就出来了,劳力呢?前线的保捷军是不敢往回调,后面的离得太远,也不愿意来郑白渠。但周边的保捷军与厢兵却是有限的。
因此可以增兵。
现在有一个最好的增兵条件,那就是郑白渠所能分到的良田,况且还有朝廷给的缗钱补贴。因此就会有许多义勇心动,再从他们中间挑选强壮者,编成新保捷军。
从长远策略来看,也就是如王巨所说的,适度地增加一些边军的数量。从眼下看,马上渠工劳力问题也得到解决。
不过草诏还没有颁发,便在司马光与吕公著哪里卡住。
司马光不是言臣了,但他是帝师。况且他还是两制官的翰林学士,吕公著执掌银台司,两人一联手,即便诏书下了,也可以封还词头。
不过最好不要到封还词头这一步,也不需到那一步,俺是老师,俺要给你讲课,给你讲道理。
国家那么多冗兵,为什么还要增兵?
灌地为什么不能分配给百姓?
吐着吐着,吐槽到了王巨身上。说王巨在华池豢养私兵,形同谋反。来到泾阳,春天杀人,有违天和,天理难容。私设酷刑,逼迫忠仆噬主。用高利贷勒索良绅,导致两户良绅家破人亡。残酷如此,泾阳数县百姓恨之入骨,怨怼交加。
王巨乃是国贼,请赵顼立即趁王巨未成长起来之前,将此国贼斩杀。
赵顼诧异地问:“停,停,司马卿,你是让朕杀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