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自在随心,但求此生无憾……(1 / 3)
月光投射在高耸城墙上,从形成一片的暗影里走出一个人,温惟坐于马上,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回头定睛一看。
说话之人正是庞秋沉!没想到这个时候竟能在此地遇到。
温惟见他向自己缓步走来,一个跃身下马,面色波澜不起,内心却迫不及待地想寒暄几句赶快启程离开。
庞秋沉似乎看穿她心中所想,双手背在身后,快步走到近前,打量着一身利落夜行衣装束的温惟,笑了笑。
温惟上前恭敬行礼。
“好巧,没想到竟能碰到庞大人。”
庞秋沉微微颔首:“职责所在,每日宵禁之时我时常会巡视此地,好巧,今日在这碰到温理正,不知温惟可有需要帮忙的。”
温惟心中一阵激动,庞秋沉统领京都禁军,负责京都治安与防卫,出城门这种小事对他来说都是芝麻小事,但是,以她的身份,就算让他放自己出城,那也得需要个正当理由。
或许是自己心急火燎,脑袋一片空白,竟找不出这么晚非要着急忙慌出城的理由。
正当她词穷之际,在心中快速搜罗着各种出城的合理借口。
“拿去吧!”
庞秋沉从腰间拿出一枚明晃晃的鎏金令牌,上面篆刻着“庞”字,伸手递给温惟。
温惟一怔,表情惊诧,还没反应过来。
“快去吧!城门要关了。”庞秋沉小心提醒道。
此时城门口的两个士卒已经推着两道沉重的漆门缓缓闭合,两扇大门发出沉嘎的隆隆声,那声音在这静谧的夜晚显得格外刺耳。
温惟一看,来不及多想,立马接过庞秋沉手中的令牌,一个翻身上马。欲要驱马离开,又撤缰一停,化风在原地踏步不前,温惟未转身,只是一个微微的回眸。
“你为什么不问我为何出城?”
“你说的任何理由我都会准允”
庞秋沉抬头望着坐于马上的温惟,又道了声保重,声音低沉,面露笑意,那笑容诚挚而温柔不带一丝防备,长身迎风而立,身姿凛凛。
温惟内心十分感激,因一时心急又不知该如何表达,只是点头致谢,伴着皎洁朦胧月色顺利出了城。
她要去的地方叫寒隐寺,是一座位于濮州的寺院,有几百年的历史,因战乱一度断了香火,后来一名游僧经过那寺院,见此地荒废残破无人打理,认为是对寺院神灵的大不敬,便留下开寺守庙,讲经设坛,广收弟子。
自那之后,濮州之地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人人皆感念神灵庇佑,前来进香祈福之人络绎不绝,香火极是旺盛。
那名得道游僧便是后来这寺庙都方丈——慧方大师,今日所收信函便是慧方大师亲笔。
温惟与慧方大师有缘相识,还是因为她的师父玄弘,玄弘并不是本寺的僧人,却常年居于寺庙后院一处隐蔽幽静的院落内,虽居于寺内,却从不与外人往来,温惟只见过慧方大师一人前来探望几回。
那时她年少心性不定耐不住寂寞,随师父游历前,常常偷溜进寺院内,于寺院闲逛,听听讲经,学学解签,打发无聊。慧方大师不同于一般刻板无趣的老寺人,为人亲和幽默,师父玄弘不准她去寺庙,慧方大师每每碰到她从来都当作视而不见,温惟对他印象极好。
慧方大师能来信,温惟始料未及,若不是出了什么事,恐怕这一辈子都不可能收到他的亲笔信。
果不其然,慧方大师在信中言及,她的师父玄弘有意了却凡尘,落发为僧,六根清净,遁入空门。告知温惟,希望二人能以师徒的名义于俗世间见最后一面,不要留有遗憾。从此、一程山,一程水,来去自如,聚散随缘,了无牵挂,尘世佛门,各自相安。
温惟不敢相信,一向清风朗月、肆意洒脱的师父就这样把自己的余生寄托给了这座古寺,从此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一夜马不停蹄,疾行如风,终于在第二天清晨佛晓到达濮州寒隐寺,此时寺院大门紧闭,未有行人进出。温惟走到后院的石磊院墙外,往后退了几步,又往前借着冲力,一跃翻身爬过墙院。
走到小屋的门前,她刚要抬手敲门,又犹豫地停了下来,立在门前久久未动。
“可是徒儿温惟?进来吧。”
屋内传来一声中年男子沉稳厚重的声音,是师父玄弘。
温惟应声推门而去,见一五十左右岁的男子,一身青灰色无垢衣,花白长发披散着,面容安详而从容,盘腿端坐在用麻绳编织成的蒲团上。
听温惟进来,原来微阖的双目慢慢睁开,看着立在对面的人,展颜一笑。温惟看着眼前身型消瘦精神矍铄的玄弘,似乎与上次分别时并没有变化。
“师父怎知是我?”
玄弘笑呵呵地道:“这么早,寺院大门紧闭,能来此地的也只有你,想来又是□□而入”
温惟不好意思地嗯了一声,见玄弘神情自若,谈笑自如,心里稍稍放松下来“师父,慧方大师告知我,您要皈依佛门,了却尘缘,师父当真要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