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人各有心、心各有见……(1 / 3)
这三日,昔太后过的漫长而煎熬,又一边感叹着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她期盼着下一刻就能收到阿弟李荣赈的回音,希望一睁眼湖南地方起义能峰回路转。
三日之约,一晃就在眼前,希望,期盼最后慢慢变成失望、沮丧。
她在做贵妃的时候,后宫不得干涉朝政,但常伴君王左右,耳闻目染,也对朝中之事多少了解一二。
那时有自己的父亲与兄弟可以倚杖,自然轮不到她操心。自从兄长李荣颀去后,阿弟李荣赈渐渐涉政,父亲迁出京都,不问政事。
先皇惠昌帝驾崩之后,她母凭子贵,如愿以偿成了这宫内最有权势的女人。但孤儿寡母守着这诺大的皇宫,却过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日子与自己曾经所想大相径庭。
官场上党派纷争,污垢浑流,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她必须步步为营,事事算计,否则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别人设下的陷阱,她不甘心这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夏朝毁于自己的手里。
她现在唯一能指望上的人就是那个自己同父异母的阿弟——李荣赈,而李荣赈也从来没有让她失望过。
这次出兵平叛湖南起义,眼看是拖不下去了,她必须于今日做出定夺,给朝中一边倒谏言要出兵平叛的众臣一个交代,她知道抽兵去湖南平叛定不是明智之举,此法无疑是拆东补西,将兵力薄弱的京都置于险地,现如今各地方势力虎狼环伺,叛反之心昭然若揭,京都军力保障不可松懈,即便如此她实在想不出别的两全其美的方法。
一大早,昔太后就坐于射阳殿内,一言不发,面色煞白而凝重。
小皇帝元程坐在一旁,见母后闷闷不乐,不敢上前吱声打扰。
没一会,前厅传递官前来通传,言、兵部侍郎祝裕求见。
昔太后本就心中抑郁不快,一听祝裕求见,不用猜又是为了湖南那事,顿时火冒三丈。
厉声斥道:“说本宫另有他事,不见!若不肯走就让他在偏殿侯着,地方官吏蝇营狗苟无能也就罢了,朝中大臣一个个的榆木脑袋,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就有本事来逼迫本宫一个妇人!朝廷养他们这些个酒囊饭袋何用!”
昔太后斥骂到最后,呼吸不稳,气喘吁吁。憋在心中的一口闷气终于发泄了出来,顿时如泄了气的球囊,垂头丧气地坐于凤椅上。
身边近身伺候的宫人们见太后发火,吓得脸色青紫,惶恐不安,跪了一地。
元程唯唯诺诺,小声地安慰道:“母后息怒!万事皆有变数,船到桥头自然直,莫气坏了身子。”
昔太后自知刚才失态,悠悠地叹了口气。
“也罢,告诉祝裕,黄昏之时,准备点将,敕令随后就到!”
传递官吓得声如蚊蚋地应了句是,正准备转身离开。
殿外宝求这时进来传话,说温惟已到宫中,现人已侯在殿外头。
此时内火中烧的昔太后哪还有心情召见他人,刚要拒见,但一想温惟乃东平节度使温莛知之女,又是朝廷亲封的朝中女官,也是阿弟未来的……
怎么着也是第一次见面……
她强迫自己平心静气,尽量看起来神色平和,仪态自若。
沉声道:“快!快请她进殿。”
宫中传递官隶属礼部,除了负责内外事务消息的传报,还要负责接待来朝宾客及面圣的文武百官。
传递官来不及将太后口谕传给尚偏殿等候的祝裕,转身便出了殿门,迎接温惟。
温惟立于殿外等待召见,没一会儿就见一前一后两宫人出来相迎,走在前面的自称是传递官,身后的的另一人看言谈举止穿着打扮,应该是宫中宦官。
两人恭恭敬敬礼数周到,引着温惟入了这座大殿。
皇室之地果然是富丽堂皇,气派奢华,入眼之物皆别致考究,精美至极。
元程与昔太后端坐于大殿之上,目光烁烁盯着殿门口,面露隐隐期待之色。
只见一身形挺拔、玉立亭亭的身影缓缓出现在视线中。
眼前的女子着浅绯色圆领窄袖官服,头戴软翅纱帽,将乌发罩住一丝不乱,腰间配镶金革带,悬有银丝云纹鱼袋点缀璎珞,脚踏一对一尘不染的黑色长筒皂靴。衣着大小合体量身剪裁,显得温惟身材愈发修长匀称。
温惟垂首走到殿前,驻步立足,端正地向着龙座上的元程行了男子稽首的标准君臣之礼。
“臣温惟拜见陛下,太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声音清晰嘹亮,抑扬顿挫。
“快平身”元程忙道
“谢陛下、太后”
温惟站直身子,抬起头,这才看清当朝天子跟皇太后的模样,也是当年春朝祭礼归途中自己一箭之下救出的母子二人。
一个黄袍加身、头戴冠冕的青嫩少年,一个锦衣华服,云鬓凤钗年轻貌美的妇人。
昔太后看着殿前的长身而立,举止大方得体的温惟,难掩眸光中的惊艳之色。绯色官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