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2 / 4)
尽管,郁容知道这东西不太健康,不过,作为标准的大天朝吃货,在美食面前,可以酌情降低一些底线的,咳。
喜欢吃臭萝卜的人,往往更喜欢臭萝卜的汤。
这汤,有好几种吃法。
最常见的,就是蒸制臭萝卜后,油汤泡饭,十分开胃……只是这种吃法,略显“重口”,不一定谁都能吃得惯。
还有一种做法,是郁容个人比较喜欢的——臭萝卜汤泡豆腐和(或)青椒。
青椒去籽,豆腐切块,放入腌制臭萝卜的器具,浸没在汤水里,腌泡几日,再捞出来蒸着吃……
饱吸臭萝卜汤的豆腐,风味绝妙独特,好吃到了极点,决不比臭豆腐、豆乳什么的差,只要吃下了第一口,就想吃第二、第三口,哪怕食量小的人,也会在不知不觉间就吃掉了好几大碗的米饭。
泡过汤的青椒也一样,脆脆的、酸酸的、臭臭的又香香的,滋味复杂,相当美妙。
对郁容来说,臭萝卜可算是稀罕物了。
当初体验农村生活时,其他的腌制菜,诸如咸豆角、酸芥根、萝卜干,等等,早晚餐常能吃到。
却不知为什么,臭萝卜在饭桌上几近绝迹了……兴许是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
过惯苦日子的长辈们早吃腻了臭萝卜,不爱做了,喜欢吃臭萝卜的年轻一代,基本上也没那个手艺,好吃的又太多了,久而久之,渐渐就忘了年幼时臭萝卜汤泡饭的滋味。
郁容便是这年轻一代的一员。
喜欢吃臭萝卜,偏偏自己不会做……好些年没再尝过,便差点忘了还有这样一种美味了。
独特、诱人的臭味,不断地涌入鼻腔。
从对臭萝卜的怀念中回神,少年大夫忍不住疑惑了:这一大瓮臭萝卜,到底是从哪来的,怎么会在他家的厨房里?
郁容琢磨了一会儿,忽是想到什么,小心地托举起陶瓮,努力往下面看。
不出所料,瓮底有个歪歪斜斜的刻印,仔细辨认,是缺胳膊少腿的一个“寳”字。
瞬间意识到了,是怎样一回事。
郁容几乎能肯定,这一瓮的臭萝卜,是办宴席那天,别人偷偷塞进来的贺礼……对他是个惊喜,放在这青帘,送礼送臭萝卜,却是显得寒碜了。
是谁送的,大概也有数。
村西有一位“宝阿舅”,是青帘少数的外姓住户,跟张氏族亲沾亲带故的,在一众五等户的人家里,他家都是条件最差的那个……能送这一瓮的臭萝卜,已是诚意满满了。
在去大恶山采药前,宝阿舅曾讨了两剂治腰伤的膏剂,当时便十分客气地要请吃饭,被心知其家境的少年大夫婉拒了。
郁容沉吟了片刻,起身找了一个空坛子,将臭萝卜带汤转移了进去——到底是人家送的贺礼,他若直接还回去,说不准让人误会看不起人呢……
不过,臭萝卜可以留下,陶瓮必须要还回去……也是约定俗成。村子里走门串户,互相送些吃的很正常,受赠与的人家回头都会将装食物的器具还给对方。
对境况差的人家来说,一件土陶器皿,算得上是贵重品了。
思及此,郁容连忙行动起来,洗干净陶瓮,麻布擦净水,用篮子装好。
正要出家门,想了想,又去了一趟药室,找了几贴膏药随身带上。
臭萝卜当真是宝阿舅送的。
郁容还了陶瓮,顺便赠了药,再度拒绝了对方留饭的邀请……回家的路上,又想起了那一坛臭萝卜,便脚下拐了个弯,去了村口客栈,问老板娘有没有豆腐卖。
青帘没有做豆腐的。每天一大清早,会有邻村豆腐坊的人,挑着担子,在四周的村子吆喝叫卖干子豆腐,平常遇到办喜事或者逢年过节的时候,家家户户会拿自己种的豆子,请豆腐坊的人做豆腐。
临时想要豆腐的少年大夫,不大情愿特意跑一趟邻村,只能向客栈买了。
冬天食材易存放,客栈果然有豆腐,匀出个六七块,不是难事。
一回家,郁容打开腌菜坛子,将豆腐浸了进去,可惜不能泡青椒。
这个时代,辣椒还没传入旻国。
系统商城里应有尽有,少年大夫寻思着,找个合适的机会,弄些辣椒种子,还有花生,南瓜什么的。
——稍安勿躁,许多事情得一步一步,慢慢来。
封好了坛口,郁容看了看屋外的天色,日头西坠,近黄昏了。
米和芝麻,经过一下午的晾晒,彻底干了,全部收到厨房。
郁容去到水凼附近,大略地看了看李家兄弟俩一下午的劳作成果,对比早上自己刨的那一块……咳,术业贵乎专攻,这个医生就不抢农夫的活了。
天色渐晚,便叫停了埋头苦干的两兄弟,道了声谢意,给了每人两百钱,让他们先“下班”回家,歇一晚明日再继续。
锁好前后的栅栏门,返回厨房,开始了锅巴粉制作大业。
袅袅炊烟。
满屋飘着炒米